恢复心功能常做心脏喜欢的锻炼

作者: 闫东霞

心脏“生病”后,心脏的泵血功能就会减弱,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继而影响人体其他组织器官的功能。心脏康复锻炼可以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使心脏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减轻心肌缺血的状况,同时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使心脏泵出更多的血液,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科学合理的心脏康复锻炼对于恢复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能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

● 有益于心脏功能的运动方式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心脏喜爱的运动类型之一,常见的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过程中,心率会提升,使心脏更有力地收缩,将血液高效输送至全身。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心肌收缩力量会显著增强,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增多,心脏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有氧运动时呼吸深度加大,还能有效锻炼肺功能,增加肺活量,进而减轻心脏负担。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对于心脏健康同样重要,如举重、俯卧撑、引体向上等,能显著增强肌肉力量,提高人体基础代谢率。在力量训练的过程中,肌肉对血液的需求量增加,促使心脏更努力地泵血,刺激心脏功能不断增强。坚持进行力量训练,不仅能锻炼肌肉,还能增强心脏的储备能力,让心脏在应对突发需求时游刃有余。

(3)柔韧性锻炼:柔韧性锻炼如瑜伽、太极拳等,看似对心脏的锻炼作用不明显,实则意义重大。柔韧性锻炼中的各种伸展、扭转动作,能有效改善身体柔韧性,促进血液循环,使血管更具弹性,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增强心脏功能。同时柔韧性锻炼虽然动作缓慢、柔和,但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能增强呼吸系统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压力,减轻心脏的应激负担。长期坚持柔韧性训练,可使血管弹性提升,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 心脏康复锻炼的注意事项

(1)个性化原则:心脏康复锻炼必须遵循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原则。在锻炼初期,运动强度要低,时间要短,随着人体适应能力的增强,逐渐增加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切不可急于求成,盲目增加运动量,避免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引起不良后果。心脏康复锻炼是长期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果而轻易放弃。

(2)热身与放松:在进行心脏康复锻炼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活动关节等,时间为5—10分钟,让人体逐渐适应即将开始的运动。锻炼结束后,同样要进行放松运动,如缓慢散步、拉伸肌肉等,帮助人体恢复平静状态,减少肌肉酸痛和运动损伤的发生。

(3)运动时间:避免在清晨或寒冷、炎热的天气进行锻炼。清晨人体的血液黏稠度较高,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较强,容易引发心血管意外。寒冷刺激会使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炎热天气锻炼容易脱水和中暑,对心脏有不利影响。

(4)运动环境:选择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场地平坦的地方进行锻炼,如公园、小区健身广场等。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嘈杂拥挤的环境中运动,反而不利于心肺的健康。

(5)自我监测:心脏康复锻炼是给心脏施加合理的压力,因此在锻炼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我监测。可以通过运动手环等设备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也可以根据自身感觉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如果运动过程中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头晕、乏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原地休息或呼叫急救人员。

心脏康复锻炼是心脏疾病患者恢复健康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心脏康复锻炼还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有助于稳定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从多个方面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保护和修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