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救”在身边
作者: 杨韵然 刘维心搏骤停危险性极高,一旦发生,在4分钟内接受有效的救治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心肺复苏是救治心搏骤停患者的重要手段,旨在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与自主循环。随着全民急救的普及,引导公众学习心肺复苏等方法意义重大。
▲ 掌握步骤,你也能成为 “急救英雄”
(1)评估现场环境安全:发现患者倒地后,首先确认环境安全,远离危险因素,保证患者和施救者的安全。
(2)判断意识与呼吸: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在双耳侧交替呼叫患者。需注意患者有无颈椎受伤,不可剧烈摇晃患者。若无语言应答、无肢体活动,可认为意识丧失。通过观察患者胸部6—10秒是否有起伏,或把耳朵靠近患者的口鼻,听、感觉是否有呼吸气流,以此判断患者有无自主呼吸。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叹息样呼吸)均认为无自主呼吸,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3)呼叫急救电话: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或同时,先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请身边人提供帮助。与“120”急救调度员通话时,注意讲清楚现场地址和伤者情况,可在急救调度员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施救。
(4)心肺复苏:立即将患者调整为仰卧位,按C—A—B顺序做心肺复苏。C即胸外按压,施救者双手掌根重叠,十指相扣,手指翘起,两臂伸直。以髋关节为支点,用上身的力量垂直按压,按压部位为胸骨正中,要求按压深度达到5—6厘米,按压频率保持100—120次/分钟,每次按压后患者胸廓能恢复到原状。
A即开放气道,如发现患者口腔内有异物,应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尽快清理。确认患者没有颈椎损伤可采用压额提颏法开放气道,跪在患者右侧,用左手将患者前额向下压,右手放于颏部的骨性部分向上抬,使患者头部轻微后仰,当耳垂与下颌角的连线与患者仰卧的平面呈垂直关系,提示气道开放。
B即人工呼吸,用嘴包住患者的嘴,同时捏紧患者鼻翼,缓慢而持续地吹气2次。每次吹气量400—600毫升,吹气时观察到患者胸部有起伏。每做胸外按压30次做2次人工呼吸,共进行5个循环,观察患者的面色是否有变化,是否有呼吸和意识的恢复,再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5)再次评估自主心跳及呼吸:通过触摸颈动脉搏动,看、听、感觉患者的呼吸,判断自主心跳和呼吸是否恢复。
▲ 误区警示,别让错误 “贻误生机”
心肺复苏操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许多人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常有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会导致心肺复苏失败,甚至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1)按压位置不准确是常见的错误。有些人认为只要在胸部进行按压就可以,但按压位置过高或过低,都无法有效地挤压心脏,影响血液循环的恢复。错误的按压位置还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尖锐的骨折端可能刺破肺部、心脏等重要脏器,引发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致命的伤害。
(2)按压频率和深度不当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按压频率过慢,无法为心脏提供足够的泵血动力,导致重要脏器得不到及时的血液供应;按压频率过快,心脏来不及充分舒张,同样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按压深度不够,无法有效地挤压心脏,推动血液循环;按压深度过深,会增加肋骨骨折等并发症的风险。
(3)需警惕过度通气。在进行人工呼吸时,不是吹入的气体越多越好,过度通气会使患者肺部压力过高,气体进入消化道导致胃胀气,一旦胃内容物反流,可能导致误吸,堵塞气道,加重患者的窒息症状。过度通气还会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影响患者的酸碱平衡,对身体造成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