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脑卒中肢体功能康复要点
作者: 蔡金丝脑卒中俗称“中风”,是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的脑组织损伤,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很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后,生命无碍,但会面临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有效的康复护理对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至关重要。
〇 早期介入
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的1—2周内,应启动康复治疗。脑卒中发生后的早期阶段,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及时的康复训练,可以刺激大脑的神经重塑,促进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提高肢体功能的恢复效果。早期康复还能有效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肌肉萎缩、关节挛缩、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康复进程,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〇 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为了防止或对抗痉挛的出现,保护肩、肘、腕、髋、膝、踝等关节活动不受限制,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从治疗角度出发精心设计的治疗性体位,对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常见的良肢位有仰卧位、患侧卧位和健侧卧位,每种姿势有其独特的要点和作用。
(1)仰卧位时,患者头部要垫薄枕头,避免颈部过伸、过屈和侧屈;保持两侧肩部同高,防止肩关节半脱位;上臂外展可放在枕头上,肩关节稍向后旋转;腕关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自然伸展,避免关节屈曲挛缩;髋关节保持中立位;膝关节下稍垫起,保持关节微曲。仰卧位的作用在于维持肢体的正常位置,预防关节变形和肌肉挛缩。需要注意的是,仰卧位不宜长时间保持,一般不超过1小时,长时间仰卧可能引起压力性损伤和躯干、四肢紧张性迷路反射。
(2)患侧卧位时,患者头部同样垫薄枕,背后垫软枕,使躯干侧卧于软枕上;患侧上肢要外展、前伸、旋后,肩部微向前,避免受压后缩,肘关节与腕关节伸直,掌心向上;健侧上肢放松,放于胸前或躯干上;健侧下肢屈髋、屈膝,放于软枕上;患侧下肢轻度屈曲放在床上,踝关节保持中立,防止下垂。患侧卧位可以增加患侧肢体的感觉输入,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同时还能有效预防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痉挛。
(3)健侧卧位时,患者头部垫薄枕,胸前放软枕,使患侧上肢伸展置于枕上,肩胛骨向前外伸、旋前,手掌伸展,手心向下;患侧下肢轻度屈曲放于软枕上,踝关节保持中立,避免外翻悬于边缘,防止足部下垂。健侧卧位能使患者感觉舒适,还能减轻患侧肢体的压力,有利于患侧肢体的放松和恢复。
〇 被动与主动运动
在脑卒中康复的初期,患者的肢体可能处于软瘫状态,缺乏自主运动能力,此时被动运动就是康复之路的第一步。被动运动指由康复治疗师、家属操作,可借助康复器械,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主要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被动运动时要确保患者处于舒适、放松的体位,一般采用仰卧位。先从大关节开始,逐渐过渡到小关节。运动的幅度要适中,以患者能耐受且不引起疼痛为宜,一般每个关节的活动范围要达到正常活动范围的2/3左右。运动的速度要缓慢、均匀,避免粗暴、快速的动作,以免造成关节损伤。被动运动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为肌肉和关节提供充足的营养,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当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肢体肌力有所恢复,就可以进行主动运动了。主动运动是依靠患者自身的肌力进行的运动。主动运动的开展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训练时间由短到长,训练强度由低到高。随着患者康复进程的推进,再进行平衡与协调训练,帮助患者重拾对身体的掌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