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处方助力慢阻肺患者康复
作者: 雷波慢性阻塞性肺病(下文简称慢阻肺)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呼吸气流受到限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和疲劳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尚无根治慢阻肺的方法,患者只能通过药物和康复训练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运动处方是由医疗专业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需求制定的个性化运动计划,对慢阻肺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制订运动处方前精准评估
为慢阻肺患者制订运动处方前,精准评估是基础。心肺运动试验是评估患者运动能力的敏感方法。通过让患者在特定的运动设备(如功率踏车或运动平板)上运动,同时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多项指标,从而准确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如最大摄氧量反映了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气的能力达到个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氧气量,它是衡量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无氧阈值指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急剧增加的点,它是反映人体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标。这些数据对于确定患者的运动强度、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具有指导意义。除了心肺运动试验,还可以结合其他评估方法,如肺功能检查、6分钟步行试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呼吸困难评定等,从多个维度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运动处方的核心要素
(1)运动方式:有氧运动是慢阻肺患者首选的运动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增加最大工作负荷。步行是最简单易行的有氧运动,它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几乎适合所有慢阻肺 患者。患者可以从慢速走开始,逐渐增加步行的速度和时间。游泳也是非常适合慢阻肺患者的有氧运动,水的浮力可以减轻身体的重量,减少关节的压力,同时还能锻炼全身肌肉,增强心肺功能。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的健身运动,动作缓慢、柔和,强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能够调节呼吸节奏,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心肺功能,还能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焦虑情绪。
呼吸肌训练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提高呼吸效率,改善呼吸困难症状。常用的呼吸肌训练方法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缩唇呼吸时,患者经鼻吸气,然后通过缩唇(吹口哨样)缓慢呼气。腹式呼吸是患者取仰卧位或半卧位,双手分别放在胸部和上腹部,吸气时感到腹部逐渐膨起,呼气时腹部逐渐凹陷,用腹部的力量让呼吸尽量深、长。
(2)运动强度: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关键要素,直接影响运动处方的效果和安全性。对于慢阻肺患者,运动强度既不能太低,否则达不到训练的效果;也不能太高,避免导致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引起不良反应。确定运动强度的方法有很多种,常根据无氧阈值和最大心率来确定运动强度。一般慢阻肺患者的运动强度可以控制在无氧阈值的50%—70%。最大心率可以通过公式“220-年龄”计算,慢阻肺患者的合理运动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80%。在运动过程中,患者可以使用心率监测设备实时监测自己的心率,确保运动强度在安全范围内。
(3)运动频率与时间:运动频率和时间是运动处方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规律的运动能够让人体逐渐适应运动,提高训练的效果,而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时间和强度可以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一般建议慢阻肺患者每周进行3—5次运动训练,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恢复和适应运动的负荷。每次运动的时间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确定,一般为20—60分钟,包括热身、运动和放松3个阶段,不能忽视运动前的热身和运动后的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