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要重视骨折风险

作者: 梁斐 谭哲君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密度下降、骨骼变脆为特征的疾病,本身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症状,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更高的骨折风险,尤其是老年人随着身体各项机能下降,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成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隐患,极大影响生活质量,老年人应给予重视。

▎骨质疏松容易导致老年人骨折

骨骼由大量骨小梁相互交织构成,形成稳定的网状结构,骨小梁紧密排列,为骨骼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和韧性。同时,骨骼中的钙、磷等矿物质不断沉积,使骨骼保持着一定的强度和硬度。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骨代谢逐渐失衡,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成骨细胞的功能相对减弱,骨质的流失速度超过新骨的生成速度,导致骨密度下降,骨小梁变得稀疏、变细,甚至断裂,网状结构被破坏,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大幅下降,容易发生骨折。女性表现得更明显,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下降,骨质流失的速度加快。

髋部、脊柱、手腕,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受力特点,成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高发部位。髋部是人体主要的承重部位,站立、行走时都承受较大的力,骨质疏松导致髋部骨骼变脆后,一旦跌倒,髋部着地,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极易发生骨折。脊柱由多个椎体组成,承担身体的重量并维持身体的平衡,骨质疏松导致椎体的骨小梁逐渐减少,变得脆弱,容易发生压缩性骨折。手腕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部位,老年人不慎摔倒时,会下意识地用手撑地,使手腕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导致桡骨远端骨折。

▎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

尽管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并非所有老年人都会骨质疏松,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并减少骨折的发生。

(1)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钙是骨骼健康的基础,维生素D可以帮助人体吸收钙。因此,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牛奶、乳制品、豆类、坚果等食物是钙的重要来源,维生素D除了通过饮食摄入,还可以通过晒太阳合成。对于难以通过饮食获得足够钙和维生素D的老年人,可以考虑营养补充剂。

(2)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骨质疏松早期较隐匿,如果老年人经常感到腰背疼痛,尤其在长时间站立、行走或劳累后疼痛加剧,以及发现身高逐渐变矮或驼背,不要只是“服老”,要警惕骨质疏松的存在,去医院做针对性检查,如骨密度检测。通过检测骨密度可以了解骨质流失的情况,早期发现骨质疏松或骨质减少并进行针对性干预有助于延缓骨质疏松的进程。尤其是有骨质疏松家族史的女性,定期检测很有必要。

(3)保持适度的运动:运动时对骨骼产生的刺激可以促进骨细胞的活性,调节骨代谢,增加骨密度。肌肉对骨骼具有支撑和保护等作用,运动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减少跌倒的风险。老年人可以选择柔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或瑜伽,结合轻度的力量训练,维持骨密度和肌肉强度。

(4)避免跌倒:跌倒通常是老年人骨折的直接原因,因此预防跌倒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重点,可以在家中安装扶手、移除经常行走路径上的障碍物、保持地面干燥防滑、在夜间持续适度照明等。此外,穿合适的鞋子也能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

(5)遵医嘱治疗:不要乱吃保健品,也不要认为骨质疏松“无可救药”,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给出干预建议,必要时通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常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有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类等,可遵医嘱使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