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家庭护理“秘籍”
作者: 陈琴芬如果老年人逐渐变矮、身形佝偻,甚至不知怎么就骨折了,可不仅是“老了”,还与骨质疏松相关。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诸多风险。骨质疏松症的病程漫长,治疗周期也长,家庭是患者康复的主要环境,因此骨质疏松症的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 合理营养助力骨骼健康
合理的饮食能为骨骼提供充足的营养,减缓骨质流失,增强骨骼强度,日常应着重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钙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摄入充足的钙对维持骨骼健康必不可少。牛奶中富含钙,并且相对容易被人体吸收,是骨质疏松症患者补钙的优质选择,建议每天饮用300—500毫升鲜牛奶。除了牛奶,豆制品、鱼虾类食物、坚果等含钙量也不低。维生素D能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调节钙磷代谢,对骨骼健康有重要影响,动物肝脏、蛋黄、鱼类等是维生素D的优质来源。建议适当增加这些食物的摄入,满足人体对钙和维生素D的需求。
增加有益食物摄入的同时,应减少不利于骨骼健康食物的摄入。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少吃高糖和高蛋白质食物,摄入过多糖和蛋白质会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酸性物质,为了维持酸碱平衡,人体会用骨骼中的钙中和酸性物质,导致钙的流失,加重骨质疏松。高盐食物同样对骨骼健康不利,过量摄入盐会增加尿液中钙的排泄,长期高盐饮食会严重影响骨密度。咖啡和浓茶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控制摄入的饮品,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人体的神经系统,促进钙的排泄,还可能干扰维生素D的吸收;浓茶中有较多鞣酸,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钙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阻碍钙的吸收。
● 适度运动强化骨力
运动看似是对骨骼的“消耗”,实际上适度的运动就像给骨骼做“按摩”,能激活骨骼细胞的活性,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增强骨骼强度,防止骨质流失,让骨骼更强壮。散步是简单易行并且适合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方式,每天坚持散步 30—60分钟,速度适中,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腿部的肌肉力量,又能给骨骼适度的压力刺激,有助于维持骨密度。慢跑也是不错的选择,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短距离、慢速度开始,逐渐增加运动的时间和强度。太极拳和瑜伽等则强调身体平衡、柔韧性和协调性,适合体质较弱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这一类运动动作缓慢、柔和,能锻炼全身的肌肉和关节,提高平衡力,降低跌倒的风险。无论选择哪种运动方式,运动前要充分地热身,如活动关节、拉伸肌肉等,避免运动损伤。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疼痛、不适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户外运动时,建议有人陪伴,万一发生意外,能得到及时的救助。
● 安全环境增添保障
骨质疏松症患者尤其需要预防跌倒,因此需要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家中的地面应始终保持清洁干燥,及时清理水渍、油渍,避免地面湿滑。卫生间、厨房等容易产生积水的区域,可铺设防滑地砖或放置防滑垫增加摩擦力。同时,要将杂物等收纳整齐,避免患者在行走过程中被障碍物阻拦或被绊倒。卫生间和楼梯是跌倒的高发区域,安装扶手能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支撑。在马桶旁、淋浴区安装扶手,方便患者起身和保持平衡;楼梯两侧的扶手应牢固且高度适宜,确保患者上下楼梯时能轻松抓握。此外,确保夜间光线充足,在卧室、走廊、卫生间等经常活动的区域设置夜灯,避免患者因光线不足而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