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难“咽”之隐
作者: 卿利敏 易彩云吞咽,很少有人会注意这个动作,却是人体至关重要的功能,成年人每天吞咽的次数可达600—2400次,即使在深度睡眠中,人体也保持着吞咽反射。吞咽的主要功能是将食物从口腔运送到胃中,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是复杂的生理过程,一旦发生障碍,每一次饮食,都是一场艰难的“战役”。
〇 吞咽动作不简单
1.视觉与嗅觉:吞咽的准备动作
当美食呈现在眼前,大脑便开始做准备了。视觉和嗅觉的双重刺激唤醒了唾液腺,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美食。唾液的分泌,也让人体为接下来的吞咽做好了热身。
2.口腔:吞咽的起点
口腔是美食进入人体的起点。牙齿像锋利的刀片,将食物切割成小块;唾液像润滑剂,有助于食物向深处移动。食物被咀嚼并与唾液混合,形成食团,舌头和口腔肌肉协同工作,共同将食团引导向咽喉。
3.咽喉:吞咽的十字路口
咽喉是“交通”的枢纽,咽喉以下有两条路,一条是通向肺的气管,一条是通向胃的食管。胃才是食团的正确目的地,咽喉要通过吞咽动作让食团进入食管。吞咽时,软腭迅速抬起,封闭鼻咽通道,食管上移,接住下落的食团,确保不会误入气管。
4.食管:滑向吞咽的终点
食管像一条长长的、光滑的传送带,从咽喉延伸到胃部。食团进入食管后还不是结束,食管的肌肉在吞咽效应的作用下起伏蠕动,将食团推向胃中,确保食团在食管中畅通无阻,防止梗阻。
〇 难“咽”的根源
1.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是导致吞咽障碍的常见原因。脑部的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吞咽相关的神经功能,神经信号无法传递至口咽部的肌肉,于是不能进行吞咽动作。如果脑干或双侧皮质脑干束受损,就会导致吞咽相关的肌肉麻痹,食物不能被充分搅拌成食团,同时难以将食团送至咽喉,造成食物或液体不能下咽,或进入气管引起剧烈呛咳。
2. 神经退行性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持续进展时,不仅患者的认知功能逐渐下降,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还会影响患者的吞咽功能。进展至严重阶段,患者可能出现失用现象,即大脑无法正常指挥肌肉进行吞咽动作,原始的吞咽本能逐渐丧失,导致患者在进食时,无法正确判断食物的位置和大小,吞咽变得困难,甚至连最基本的吞咽动作都无法完成。
3. 肌肉疾病
吞咽动作需要口腔、咽喉等部位的肌肉共同完成,肌肉疾病(如重症肌无力)会影响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传递功能,患者的肌肉会出现无力和疲劳等症状,其中吞咽困难是常见的表现。当喉部肌肉受到影响时,无法充分协同收缩,导致吞咽过程受阻,患者在吞咽食物或液体时,会感觉食物难以通过喉部进入食管,有时需要多次尝试才能完成一次吞咽,严重影响了进食的质量。
4. 黏膜损伤
消化道良好的黏膜状态有助于食团移动从而完成吞咽动作。一些治疗方式(如放射疗法)会损伤口腔、咽喉和食管的黏膜,导致炎症和水肿,进而影响吞咽功能。治疗还可能导致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间接导致患者吞咽乏力、困难。
5. 不良饮食习惯
吸烟、过量饮酒、饮食过烫、进食过快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对食管和咽喉的黏膜造成刺激和损伤,长期可能导致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影响吞咽功能,成为吞咽障碍的诱因。频繁催吐会使食管和胃部的压力发生改变,损伤食管黏膜,久而久之也可能引起吞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