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探究

作者: 楼靖怡 冯志萍

基于儿童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探究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统一。特别是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更应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本文以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一课为例,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入手,针对教师如何“基于儿童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规则教育”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以儿童为主体,将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提供借鉴。

制订教育目标——以生为本

《我们不乱扔》所在的单元主题为“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课共有4个活动主题:“我喜欢哪种情景”“不只是为了干净”“这样可不行”“我能做到的……”,从图片对比到场景绘本再到话题讨论和行为激励,逐渐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不乱扔”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不乱扔垃圾,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环境整洁。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儿童实际生活出发,制订合适的教育目标,创设丰富的情景和实践活动,推动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

在制订教育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切合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认知层次,使知识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及认知需求相契合。

《我们不乱扔》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卫生习惯,引导学生保护环境,激发学生愿意保持公共卫生的情感,进而实现学习对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了3个层次的教育目标:通过视频了解苏州的美景,感受干净、整洁的环境与让人产生愉悦心情之间的关系;初步知道不乱扔垃圾是文明行为,也是每个人的责任,树立保护身边环境的意识;懂得为了保护和美化我们的家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制订符合低年段儿童心理的教学目标,能避免因为目标过于困难而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将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感受相结合,也能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更能起到明理导行的作用。

生活情景再现——心心相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走进课堂,让课堂起到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遇到的实际情况、常见的生活伙伴等,进行情景再现,将学生的生活内容与教学活动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走近“大美苏州”

在课堂教学前,先播放了一段关于苏州美丽景点的视频《大美苏州》,视频呈现的苏州美景,一下子紧紧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看着眼前熟悉的场景,孩子们纷纷发言:“这里我去过。”“我爸爸周末带我去参观过苏州博物馆!”“看,这是‘大秋裤’!”课堂氛围一下子就热闹起来。当老师再进行交流讨论:苏州美不美,为什么会这么美?由此引出大家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有了“不乱扔”的想法。此时,课题的引入就显得顺理成章。

2.引入“同龄伙伴”

教材中选用的学生形象和故事事例等,只是教学的通用模板,在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或重建。

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关于秋游的绘本故事,由此借用了故事中的人物“王勇”,创设了一个大家熟悉的班级秋游研学活动,作为全课教学的引线。由王勇结合秋游活动,设身处地提出一些在实际游玩过程中真实存在的问题,比如,“如何制订游玩方案?”“选择哪个游玩地点?”“外出游玩要带些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从被动式的接收转变为主动型的探究。同龄伙伴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可能出现的秋游问题,让学生们身临其境,兴趣盎然,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自然而然产生了。

3.搬入“生活场景”

在教学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也为了教学更方便,可以将书本上的插图制作成故事小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你喜欢谁的做法?为什么?”“谁做的不对?为什么?”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很快就能说出王勇不但不乱扔垃圾,还能在秋游结束时主动捡拾垃圾,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你在生活中见过像王勇这样的人吗?”引导学生由书本上的人物联系到生活中的人,从校园中的老师、同学、后勤人员,联系到家人和社会上的人员,谈论他们的做法,明白我们不仅不能乱扔垃圾,还要学会正确分类。此时,适时地出示《中小学生守则》和《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学生更能明白不乱扔垃圾是一种社会规则。学生通过学习,会有意识地养成不乱扔垃圾、分类投放垃圾的好习惯,并逐步影响到身边人,使周围环境变得更加整洁、美好。

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学生原生态的生活为素材,通过可感可思的生活实例,构建生活化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的真实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能引领生活,为学生进行规则教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联系社会生活——知行合一

教师在开展多样性的教学活动后,要紧紧围绕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课后延伸中学以致用,巩固深化。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制作“文明卫士记录卡”,在平时仔细观察班级中、校园里、家庭中、社区里所见到的各种文明行为,并认真做好记录。文明行为不仅仅是当前所学习的有关垃圾分类和环保的行为,还有遵守各项校级班规和社会公德法规的行为。学生制作好“文明卫士记录卡”后进行全班评比,评选出内容和样式新颖的卡片,进行表扬和推广,并将这项活动设为一项长期的活动。

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有效延伸,能够有效地增强小学生对公共场所文明行为的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目的。

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规则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现实生活为依托,以生活实践为起始点和落脚点。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规则就在身边,才能将法治教育和德育有机融合,使课堂变得更有趣,更高效,为学生成长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