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情感认知,呵护身心健康
作者: 应椰琦
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相互依存,共同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情感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为认知教育提供情感支撑。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所需,调整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增强情感认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情感元素渗透其中,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全面呵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融合生活实践,渗透情感元素
基于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教师在渗透情感元素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中的教学知识与生活实践活动进行融合。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践中教授科学知识,渗透情感元素,能让学生增强兴趣,积极探索科学知识,进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生活化环境中进行科学课堂的教学。在大自然中,学生会看到不同形状的叶片、不同颜色的花朵、森林中的小鸟,以及其他小动物等,通过组织学生观察,让他们了解大自然的独特魅力,同时学习相关科学知识。最后将情感元素渗透其中,让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开展科学实验,渗透情感元素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是学生完成知识探索的基础。通过实验学生可以验证理论知识,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也会积极思考,理解学习中的重点内容,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印象。教师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渗透情感元素,学习合作交流,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科学课堂中进行沉浮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乒乓球和小石子分别放在水中验证沉与浮。学生需要准备实验用具、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操作,可以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在完成科学实验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情感意识,形成集体主义的情感价值观。最后,让学生分享在科学实验操作中哪些同学帮助了自己,让其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将小组共同完成实践的集体价值表达出来。
在科学课堂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渗透情感元素,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情感认知和共鸣,提升理解能力,加深学习感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正确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