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青少年冻疮: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作者: 史希武冻疮的发病机制
冻疮与冬天密不可分。冬天由于环境寒冷、潮湿,人体末梢皮下小动脉易发生一过性痉挛,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损伤,如持续时间过久,血管麻痹扩张可引起静脉淤血、毛细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血浆渗入组织间隙而引起水肿,部分严重者可出现水疱、溃疡。
除外部环境因素外,冻疮还与不同个体皮肤血管对寒冷的敏感程度、自主神经功能及遗传因素等内因有关。青少年群体由于冬天缺少运动锻炼,末梢微循环不良,加上部分防寒措施不到位,故更易发生冻疮。
冻疮的分级
一般根据皮肤损伤程度,冻疮可分为3度:Ⅰ度仅累及表皮层,主要表现为水肿性红斑,颜色偏紫红色,伴有瘙痒、灼痛感;Ⅱ度累及表皮和真皮,主要表现为在Ⅰ度的基础上出现浆液性水疱,水疱易破溃结痂或形成糜烂面,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瘙痒及皮肤感觉减退;Ⅲ度累及皮肤全层,甚至皮下组织,主要表现为水疱、血疱、溃疡、坏死,皮肤颜色呈黑褐色,皮肤感觉明显减退,皮温低下,伴有肢体疼痛,创面愈合后会有瘢痕形成。
冻疮的诊断方法
如何判断青少年患上了冻疮呢?可以参考以下几条特征:①好发于高湿度的初冬、早春等寒冷季节,天气转暖后症状可好转或自愈,每年易反复发作。②常见发病部位在肢体末梢及暴露部位,如手足、耳郭、鼻尖、面颊等。③皮损通常在暴露寒冷后的12~24小时内出现,具有对称性,基本损害为紫红色水肿性斑块或结节,表面紧张并带有光泽感,但皮温低;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有水疱、血疱、糜烂,甚至溃疡、坏死形成,愈后遗留瘢痕,继发细菌感染者可化脓。④自觉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灼热或疼痛感,受热后症状加剧。 ⑤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坏死,可见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可见界面皮炎样改变,真皮乳头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真皮浅、深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冻疮治疗的注意事项
针对冻疮,应防治相结合,防在前,治在后:①加强体育锻炼可有效提高末梢血供;天气变冷后应注意全身保暖,防寒防冻。②被冻伤后不宜直接用过烫的水浸泡,复温时可将冻伤部位浸泡于38~42℃的温水中(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待皮肤颜色和温度均恢复正常,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鼻、面颊、耳郭等不易浸泡的部位,可用温度适宜的毛巾热敷。③积极治疗相关基础疾病,如青少年肥胖、中重度营养不良、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等。④饮食应注意高维生素和优质蛋白的摄入。
对于已发生冻疮者,可选择相关药物来治疗。全身用药主要以血管扩张剂、抗凝制剂为主,如硝苯地平、烟酸、双嘧达莫等,部分抗炎药、镇痛药、抗生素也可酌情使用,但要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局部用药可按以下原则使用:①未破溃者可外用10%复方樟脑软膏、冻疮膏、维生素E乳膏等;如有水疱,可消毒后抽吸疱液,但要保留疱壁完整。②已破溃者可外敷康复新液、生理盐水,外涂2%莫匹罗星、孚诺等抗生素软膏及生长因子、湿润烧伤膏等。此外,还可以配合物理疗法,如氦氖激光、紫外线、红外线等,以促进炎症消退,加速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