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深处的沟通

作者: 张荣

“上小学的时候,我爸都没有管过我,现在你想管我?”这是我刚担任初一班主任时,一个男生对我说的话,让我感触颇深。家庭教育的不当,会导致学生在性格形成与成长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会引起精神障碍。刚升入中学,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部分学生会面临各种心理问题,不利于健康发展。因此,对初一年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介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

案例介绍

吴同学,男,13岁,初一年级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农村。父母忙于生计,对他的教育不太上心。他个性坚定刚硬,自尊心很强,逆反情绪严重,脏话较多,常有不文明行为。对学习没有动力,纪律意识较低,迟到是家常便饭,经常顶撞老师,并且具有很大的抵触心理。有一次课间,我与其进行了深入沟通,他说出的几句话让我感到震惊:“学这个有什么用呀,你不用讲得那么辛苦了,我根本不想听”“上小学的时候,我爸都没有管过我,现在你想管我”……经过多次心理沟通,吴同学对待老师的态度改变很多,也开始改变自己的缺点,并主动跟老师沟通自己的问题。

心理原因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中学,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低水平,家庭关系不和睦。学生或是留守儿童,或是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个别学生先天身体残疾,再加上家长放养式的管理,以及小学教育阶段的目标缺乏导致他们自我麻痹,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案例里的吴同学,由于父母忙于生计,疏于对他的教育,导致他很放纵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阶段的他在上课时由于缺乏目标,不认真听讲,让老师十分头痛。虽然他特别希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关心、重视和赞赏,但往往事与愿违。这导致他与老师唱反调,存在抵触情绪,听不进老师的说教。此外,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由于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一方面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想尽快独立,另一方面却又苦恼因生活经验不足及其思维能力有限摆脱不了当前现状。于是,他们开始用一种充满怀疑和审视的态度去观察、面对周围环境。这个阶段很容易冲动,行为也不易被他人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

教育过程和心理辅导

1.多进行心理暗示,巧妙提醒学生面对现状

通过播放大量就业现状分析视频,让学生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从而认清自己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强化学习的意义。我曾多次对吴同学进行理想目标的教育,让他在人生观方面有所改变。听到吴同学说“听了老师的话,我决定好好学习”后,我感到十分欣慰。在一次班会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多种人生发展前景,谈论了他们未来就业可能面临的问题。最后,还给学生讲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性和成功者事迹,并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未来的规划。

2.就事论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初一年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具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个性,每个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不一样。例如:吴同学每次迟到的原因都不同,有客观的天气因素和交通因素,也有他自身懒惰的原因。对于由客观因素导致的不良行为,我会给予他更多的关心和问候。对于较小的错误,我会对他委婉批评和晓之以理。但是,对于原则性大错误,我会严厉批评,让他铭记于心,因为一味的宽容只会让他下次还犯同样的错。当然,每当吴同学取得一点进步,我都会大力表扬他,让他逐渐自信起来。

3.加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教育就可以消除的,而是需要反复教育。老师平时要多观察这类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经常与其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帮助其解决青春期烦恼。我和各科老师高度重视吴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经常利用班会课、心理顾问室等机会,跟他讲明道理,并认真分析他的生活、心理状况,制订出一套适合他的人格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促进他的品德成长,缓解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增强他的自信心,使他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和提高。经过1年的耐心指导和教育,吴同学能够静心学习,能和老师同学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对吴同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破式的进步。

结论

心理健康教育是攻心的教育,需要爱心与耐心。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心理教学水平,在教学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并对长期存在强烈逆反心理和消极情绪的学生加强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