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治疗游戏提升自闭症学生居家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 彭飞

本个案研究采用治疗游戏对一名家校配合能力表现差异大,居家自我管理能力弱的12岁自闭症男孩进行干预。经过半年共计15次的治疗游戏干预,以及提升其母亲的教养能力,进一步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和谐,从而提高了该自闭症学生的居家自我管理能力。

相关概念

1.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发病于幼年的全面性心智障碍。一般认为自闭症儿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障碍: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往障碍、兴趣与行为异常,以及知觉障碍和心智技能发展次序异常。

2.治疗游戏

治疗游戏是一种积极主动、强化的亲子关系治疗方式,其原理基于依恋理论、主体间性和大脑研究。通过治疗师教导家长模仿亲子间自然、健康的互动模式有以下益处:可以促使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孩子有礼貌、愉快地参与到游戏中;有指导地互动和反思,能使孩子提升亲子互动能力,让父母更加适应孩子,对孩子更加负责。治疗游戏被证实适用于自闭症儿童,核心概念基于健康成人与儿童关系背后的4个行动:结构(S)、互动(E)、滋养(N)、挑战(C)。

3.自我管理

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自我管理定义为:“个体主动地根据自己的需求设定目标、开展行动、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策略性的调整以成就自身命运的过程。”结合自我管理的定义和特殊需要儿童的特点将自我管理能力定义为能够进行自我行为管理,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行为,能够在规定时间主动完成自己的任务。

个案信息与相关情况

1.基本信息

小陈(化名),男,12岁,目前就读于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6年级,1岁10个月疑有异常,经医院确诊为轻-中度孤独症。3岁时,经医院确诊为精神发育迟滞、自闭症。韦氏儿童智力量表评定言语智商52,操作智商57,全量表智商49。婴儿-初中生生活能力量表评定:标准分8分,评定结果为:轻度缺损。

2.家庭背景

治疗师通过对小陈妈妈进行结构化访谈,收集到小陈的家庭亲子关系情况如下:小陈是独生子,平时和爸爸妈妈一起住,爸爸工作日在外工作,周末回家。平时主要由妈妈照顾,妈妈的教养方式是权威型,爸爸的教养方式是照顾型。爸爸和儿子都很依赖妈妈,妈妈比较焦虑。据妈妈反映,她平时在家相处多以辅导孩子功课为主,很少玩游戏。小陈在家里不愿意配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基本从不主动做家务,经常说了很多次都没有行动,一直拖拖拉拉,有时妈妈一着急就会严厉批评他。母子此前没有参与过同类型研究。

3.在校表现

经过评估,小陈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动作、认知、感知觉能力发展符合参与治疗游戏的要求。另外,据班主任和班级其他老师反映,小陈在校是老师的好帮手,能够积极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值日生工作,如拖地、扫地等。在老师和同学有需要时,小陈也能积极主动帮忙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4.双方需求

家长的需求:能够和孩子更好地沟通,让孩子积极主动配合参与家务。孩子的需求:家长能够读懂自己并且给予适当指导。

治疗过程与效果

1.治疗过程

本次制订了3个阶段的治疗计划并实施(表 1~表3),每个阶段开展前,治疗师均与家长进行谈话,让家长了解互动模式和活动。每次家长和孩子游戏互动后,治疗师均会与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家长的困惑,以及家长玩完游戏的感受。游戏后为了控制其他无关变量的影响,评估和治疗均由同一个治疗师执行。教学地点均统一在广州市越秀区启智学校的游戏室。

2.效果与评价

研究结束后,通过对家长的访谈和游戏录像的观察,其中以玛律萨克互动方法(MIM)的评估(约30分钟)为基线期,家长和孩子在游戏室游戏(约30分钟)为干预期,以及在家和孩子玩的一次游戏录像(约30分钟)为维持期,观察到以下3方面的变化:

运用治疗游戏提升自闭症学生居家自我管理能力0

家长不同维度的教养能力得到提升:①第一

个维度结构(S):妈妈在游戏中指导语言很清楚,按部就班完成活动。在一局游戏中(约30分钟),从基线期、干预期到维持期,妈妈有清晰、简洁语言的次数在提升。②第二个维度互动(E):游戏互动中妈妈会留心观察孩子动作、表情的反应,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游戏的节奏;经过妈妈的调整,孩子能够适应游戏节奏,在游戏中感受到自由、安全和被爱的氛围,也会变得开心。在愉悦的游戏互动中,妈妈的眼神一直看着孩子,这种“在乎”孩子的感觉,同时也能让孩子接收到,这样互动模式是良好的。在一次游戏互动中(约30分钟),根据妈妈反映,亲子之间愉悦互动的时长是不断增加的。③第三个维度滋养(N):游戏互动中,妈妈能够将动作放缓慢,让孩子感受到被安抚的感觉。妈妈也能够放缓游戏节奏,跟着孩子的节奏进行游戏;在一次游戏互动中(约30分钟),妈妈提供抚育性接触和语言的次数不断增加。④第四个维度挑战(C):妈妈在游戏互动中,一方面能够根据孩子的反应情况调整自己的语速和指导语的难度,让孩子能更清晰地了解家长的要求、活动的规则等,进而提升了活动参与度;另一方面,在一些需要反复练习的活动中,妈妈能够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适当提升或者降低活动的难度,为孩子提供了面对困难勇于尝试的机会。

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家长在亲子互动中体验到互动的快乐,同时被孩子的行动滋养,得到心理上的慰藉,提升了教养能力感。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体验到被妈妈关爱。据妈妈反映,她目前每周坚持抽半个小时和孩子一起玩治疗游戏,从基线期到干预期再到维持期,越来越觉得和孩子愉快相处的时间变长了。

自闭症学生居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经过家

长调整亲子沟通策略改善亲子关系,小陈在自由、宽容、接纳的氛围中成长,居家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提升。干预前,小陈从不主动做家务,经常家长叫很多次都不行动。干预后,根据妈妈反映,小陈每天放学回家都会主动完成多项家务,如扫地、拖地和收衣服。

运用治疗游戏提升自闭症学生居家自我管理能力1

研究结论

1.治疗游戏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有一定作用

治疗游戏以游戏为媒介给自闭症儿童提供一个自由、安全、理解、接纳的环境,使其充分释放不良情绪,在游戏中产生与他人和社会接触的意愿,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本研究采用治疗游戏对自闭症学生的居家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干预取得一定效果。

2.提升家长教养能力感非常重要

所谓教养能力感实则就是父母自我效能感,着重关注父母对教养角色的能力感受,而非针对具体的教养任务或者特殊的教养领域。治疗师教导家长与孩子的互动模式,降低了家长参与游戏互动的焦虑感,并让其在游戏互动中体验了成功。游戏中抚育性的亲子接触,唤醒了家长和孩子的情感,滋润了家长的心灵,从而提升了家长的教养能力感。

3.家校合力凸显作用

本研究的治疗对象主要是小陈妈妈,她是一位非常愿意学习及配合治疗师开展治疗的家长。在整个治疗期间,治疗师与小陈妈妈进行面对面结构化访谈2次,半结构化访谈5次。此外,小陈妈妈也多次通过微信、电话、视频等,与治疗师沟通和交流在家进行治疗游戏的情况。治疗师一对一指引小陈妈妈学习,确保她能学会治疗游戏的操作。整个治疗过程能顺利进行,得益于于治疗师和小陈妈妈良好、细致的沟通。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运用治疗游戏提升自闭症学生居家自我管理能力的个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1453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