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现这些症状,应警惕儿童哮喘
作者: 李静我们常说的哮喘,其实就是支气管哮喘,是儿童较为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儿童哮喘严重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对该病的防治非常重要。家长要想做好防治工作,首先应该了解儿童哮喘的发病特点,只有充分了解了儿童哮喘发作前的一些蛛丝马迹,才能及时做好预防。
儿童哮喘发病前的预兆
儿童哮喘发病前,往往会有一些症状发生。例如:先有鼻咽发痒(瘙痒)、打喷嚏、流清涕及咳嗽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胸部憋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出虚汗,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口唇青紫、面色苍白、不能平卧等症状。另外,还可发现儿童呼吸深长,呼气较快且气粗。如果家长发现儿童有上述症状时,应该警惕可能是哮喘要发作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治。

儿童哮喘的发病特点
发病年龄:儿童哮喘的高发年龄一般为1~6岁,大多数患儿的初发年龄<3岁,学龄期之后发病率逐渐下降。
高发季节:冬季较为高发,其次为季节更替时容易高发。
发作症状:以咳嗽为主,可能存在呼吸困难(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部可听到喘鸣声(即“拉风箱”的声音),这是儿童哮喘发作时的典型临床表现;早期可伴有流泪、打喷嚏等症状。
上述这些症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这也是哮喘病区别于其他肺部炎症性疾病的重要特点。另外,哮喘发作的时候,家长应该立即让患儿远离引发哮喘的诱因。

儿童哮喘的诱发因素
紧张、运动:日常生活中,部分患儿在紧张或剧烈运动等因素的刺激下,可引起哮喘发作。因为这些外界刺激因素,可导致反射性的支气管痉挛,从而导致哮喘发生。
气候改变:天气突然转变,如天气突然转凉、气压降低等,可诱发儿童哮喘发生。所以,天冷时外出,一定要注意保暖;在季节更替(尤其是秋冬季节)时,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非特异性理化因子:某些非抗原性物质(如植物油、香烟的烟尘、蚊香、汽油等),可刺激支气管神经及平滑肌,导致患儿咳嗽、支气管痉挛,从而容易导致哮喘发生。
病原菌感染: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的原因之。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由于其免疫力较低,呼吸道发育不健全,很容易被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青少年则容易被肺炎支原体、鼻病毒等感染。上述这些感染,均可诱发哮喘。
其他因素:非致病菌如奈瑟球菌、甲型链球菌;过敏原如真菌、牛奶、禽蛋、棉絮、花粉、兽毛、蚕丝、飞娥、羽毛、疟原虫;药物如阿司匹林;情绪改变如紧张、大笑大哭、恐惧等,均可能会引起儿童哮喘发作。
前3条因素可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后2条因素可引起气道高反应伴有迟发炎性反应,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引起哮喘发生。除上述诱因外,患儿的家族史、遗传倾向,也与哮喘发作密切相关。
儿童哮喘治疗的特点
在了解儿童哮喘前期症状、发病时症状及诱发因素等情况的同时,家长也应关注其治疗,以免造成病情加重。由于儿童的气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解剖、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所以儿童哮喘的防治也有自己的特点,比成人更复杂。
气道的高敏感性。由于儿童气道尚未发育完全成熟,对外界刺激反应较成人高,因此避免诱发因素的刺激是防治儿童哮喘发作的首要环节。
用药的低依从性。哮喘患儿长期用药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主要依赖于家长的监督及指导、家长对哮喘的认知程度及配合程度。因此,家长应该加强对儿童哮喘知识的了解,提高对哮喘的认知,这也是儿童哮喘治疗的环节之一。
用药的低效率性。吸入用药是目前治疗哮喘公认的最有效手段。由于家长对吸入方法的掌握及儿童配合程度不同,会存在实际吸入量的不同,如果吸入方法不准确或者儿童用药配合度较低,容易使治疗效果变差。所以,家长应该根据患儿的年龄、吸入的配合性、病情情况、吸入方法的熟练度及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选择一种最适合患儿的吸入装置。
家长的疑虑性。很多家长对长期吸入激素类药物认识不够,担心不良反应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所以一旦哮喘症状暂时缓解,便自行减量或停药,或者更倾向于让患儿用支气管扩张药,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疗效。其实,吸入疗法很安全,其优点是作用直接、局部作用效果好、起效快、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小、适合长时间用药,所以家长不要过度担心,以免影响孩子正规治疗。如果需要减药或停药,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不可自行决定。

儿童哮喘的预防
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室内清洁、通风;被褥、床单、枕头要经常洗晒;家里最好不要养宠物;对于花草过敏的孩子,家长要让他们远离这些过敏原,如在柳絮飘飞的季节出门要戴口罩,平时避免与花粉接触,避免在家中种草、养花。
预防流感。流感季节时,尽量让患儿远离感冒人群,出门必须戴口罩,避免病毒感染;提前备好抗病毒药物,当患儿出现感冒症状时及时治疗,以免哮喘发作。
加强体育锻炼。可以根据患儿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如打羽毛球、乒乓球、慢跑、跳绳等,以提高其自身抗病能力。如果患儿之前由于运动引发过哮喘,应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安排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
合理饮食。对于有食物过敏的儿童,应避免摄入过敏食物;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过冷、过热、辛辣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