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萌即正义”现象的心理分析
作者: 李旭姣 孙洋近年来,“萌”经济蓬勃发展,人们对“萌”的追捧日趋狂热。“萌”在东亚文化中受到了高度重视,包括玩具、服装和美容产品在内的可爱产品,为东亚地区带来了不俗的经济收入。关于“萌”的表达也大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颜文字、萌图、emoji(表情符号)更是被年轻一代钟爱。“萌物”为什么被年轻一代偏爱,青少年“萌即正义”现象背后的心理是什么,这一现象又会造成何种后果呢?
什么是萌?
“萌”起源于日本,最先产生于日语网络流行语,原指看到 ACG (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作品中美少女角色时从心底涌起的一种狂热喜爱之情,后随着ACG作品的传播,“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熟知,迅速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萌文化”,开始在全世界传播。 日本“萌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最初主要依靠ACG爱好者,后来普通网民成为“萌文化”的有力推动者。现代汉语尤其是口语中,“萌”本身有“娇嫩、嫩芽、幼小”的意思,在中日语言文化的交互影响下,汉语网络流行语中的“萌”更多具有“可爱、幼小”的意味。“萌”做形容词使用时形容幼小、可爱的人或物(将其拟人化之后)。“萌”逐渐成为一种日常的基础审美,因幼稚、年轻、精致等特质而产生吸引力,尤其是青少年,偏爱“萌物”,推崇“萌即正义”。
青少年追逐“萌”的原因
1.内部原因
(1)被唤起的积极情绪
生物学家 Lorenz通过观察发现,人类面对婴儿会有强烈的反应,如不自觉地微笑或是使用婴儿化的言语等。据此,Lorenz指出一条著名的假说:所有物种新生儿的典型外貌(圆脸、大眼睛、小鼻子、高耸的额头)都是一种关键性视觉刺激,它可以触发人们的积极情感,进而促进相关行为反应,观看与“萌”有关的事物(动物或物品),都可以让人保持心情愉悦。除了简单地唤起积极情绪,“萌”还可以诱发个体的同情和柔情这类高级感知功能。

(2)被美化的积极认知
得益于刻板印象,个体对“萌”的认知都掺杂着对这种刺激最原始形象的感受——婴儿的天真、诚实、单纯等美好温暖的品质,这种感知的泛化使得个体在感知与婴儿特征相关的其他“萌物”时,也会以极其阳光的心态去推断当前新出现的“萌物”。
2.外部原因
(1)缓解压力的心理需求
青少年时期,个体往往会承受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得个体需要一个简单、直接的出口来缓解焦虑。“萌”的表达,无论是以视频、图片还是文字等形式,都会使个体处于一种幼稚的、可爱的愉悦情境中,于是少男少女们使用“萌萌哒”的表达使得原本正式或紧张的交互充满童趣,这种幼态叙事减弱了事件或者任务本身的严肃感,客观上减轻了青少年处理学习问题或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负担。
(2)过渡时期的社交需求
社会属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告诉我们,社交需求是人类的五大基本需求之一。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由儿童转变成人角色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个时期相对完满地解决个体的社交需求,进而为个体发展良好的自我同一性打下坚实基础就成了青少年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相同的兴趣爱好成了与同学和朋友之间建立联结的重要因素,女孩儿们可能会因为共同喜欢的玲娜贝儿相约迪士尼,男孩儿们可能会因为熊大熊二共赴电影院,这些萌物成了个体之间沟通的桥梁,而那些原本对萌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也会因为想要融入群体而增加对“萌”的关注。在这样的循环中,“萌”在青少年群体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青少年萌文化”。
“萌即正义”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
“萌”以其能唤起积极情绪承接了个体一部分精神压力,成了青少年们疲惫的学习生活中的治愈,在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有一个积极、可靠的压力出口,能够更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走上温和的自我统一的道路。同时,“萌” 成了联结个体人际关系的纽带,群体对“萌”的共同追求,有利于个体在其中建立关系、拓宽交际圈。这种情感上的补充,增强了个体抵御外界压力的能力,成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
2.消极影响
个体对事物的喜爱是出于自我的投射,对“萌”的偏爱也不例外。年轻人在追逐“萌文化”的同时,为降低其认识失调的风险,完成自我同一性任务,可能会出现模仿“萌物”语言或行为的现象。青少年时期个体心智尚未成熟,这种幼态的表达、交流甚至思维方式会成为个体人格健康发展的阻力。
如何减少“萌”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为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减少“萌”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可以尝试以下措施:①大众应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青少年对“萌”的追捧,媒体要起到引领价值取向和文化责任的作用,尽量甄别“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低俗、劣质内容;②创作者们要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树立责任意识,为自己的创作内容负责;③家长、学校及社会三位一体,发挥陪伴、教育和包容的作用,为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保驾护航。
基金项目:2021辽宁省教育厅基础科研项目(LJKQR20210142022), 2022辽宁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21CB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