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优化儿童心理辅导工作
作者: 杜煜秋
教师在优化儿童心理辅导的过程中,若能依据实际情况,掌握儿童心理辅导的渗透性、认知教育及行为训练等相关知识,不仅可以引发儿童的情感及参与活动交流和行为训练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儿童心理辅导工作执行的可行性,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从“心”出发,探索儿童心理辅导有效的路径,引领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儿童的全面提升。
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领域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各级学校都在强调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确保儿童不仅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理。另外,教师不断优化儿童心理辅导策略,加强对6~7岁儿童的心理辅导力度,推动儿童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改革创新,让儿童心理长时间处于健康的发展状态,避免未来因多方因素影响而患上精神心理类疾病。这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体现出儿童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儿童心理辅导的正确策略
为确保儿童心理辅导教育工作执行得更好,教师可以在探索儿童心理辅导具体实施策略的过程中,面向儿童,通过构建友爱轻松的环境、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给予儿童针对性引导等途径,让儿童心理辅导教育变得更有意义和价值,为儿童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构建友爱轻松的环境
教师可采取有效的方法为儿童构建充满爱且较为轻松的良好成长环境,让儿童的心理得到滋养,并在此基础之上,促使儿童养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身体。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教师在探索如何为儿童构建友爱轻松的良好环境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大部分儿童刚步入校园时经常会哭闹的情况,这种哭闹主要体现儿童身处陌生环境时心里的不安。为避免陌生环境对儿童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保障儿童从家庭到校园生活拥有良好的过渡条件,为儿童创设快乐和充满信任友爱和轻松的氛围很有必要,如教师通过与儿童高频率的交流和互动,增进师生关系;让儿童积极参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敢于表达,乐于互助,以此来确保儿童可以在轻松且充满爱的良好环境中学习知识,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枯燥的理论教学无法提高儿童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而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可以促使儿童提高对心理知识的兴趣。面向儿童开展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渗透心理辅导知识,让心理辅导教育具备良好的塑造儿童健康心理及促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的功能。另外,教师在探索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在开展专题活动时对儿童使用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不同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设置不同标准,让每个儿童都能感受被呵护,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进而促进其心理健康。
3.给予儿童针对性引导
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儿童,更为细致地了解儿童,在开展儿童心理辅导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积极引导,保障儿童心理辅导教育的效果,塑造儿童的自我认同,加强儿童的情感表达,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面向儿童时,要真正把握儿童的感受和心理状态,如儿童情绪不好时,并不会直接表达情绪,而是会选择其他形式间接表达情绪,如喃喃自语或将不良情绪发泄在其他事物上,注意观察儿童的怪异行为和情绪变化,可明确儿童真正需要什么,进而帮助其发泄不良情绪,保障其身心健康。同时对儿童进行积极引导,避免儿童的行为或者情绪影响到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师在积极引导儿童时,为确保使用的方法与儿童发展所需相符,可以通过组织儿童开展悄悄话主题活动,让儿童与同龄人之间或让儿童与教师之间分享生活感受。当然,在该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领儿童与参与实践活动的父母分享感受,让活动开展得更加完善圆满。儿童可通过语言、文字及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如分享快乐的心情、发泄不良的情绪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可以逐渐提升与他人沟通的技能,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4.设计情感表达音乐
聆听音乐可以让儿童感受身体和精神上的快乐,培养儿童的情感,所以教师可以在优化心理辅导策略的过程中,面向儿童设计表达情感的音乐,并注重在音乐游戏中关注儿童的情绪表现,使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自主表达感受到的情感,并逐步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为儿童设置美术区,安排好彩笔和白纸,利用多媒体为儿童播放曲子,让儿童闭上眼睛,全神贯注地倾听曲子,并根据听到的曲子想象动态画面,然后将想象到的画面按照自己的方式画在纸上。这种将音乐和艺术相结合的游戏方式,不仅可以让儿童用心感受音乐,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有效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提升儿童心理辅导效果。
结语
目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利用更新的教育观念和有效的方法保障儿童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可以通过接近儿童、倾听儿童的声音及引领儿童正确表达思想感受,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另外,教师也要用爱去接触儿童,陪伴儿童健康成长,强化儿童心理辅导教学的工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