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体悟践行

作者: 袁红英

情境体验,体悟践行0

高中生由于处在青春期、学业压力大等原因,会出现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的心理特性,以及很容易被外在因素影响,从而导致不健康心理。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应该积极探究教育中的有效策略,使教学既有逻辑又有连贯性,能够拓展学生的活动范围,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健康成长。

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师生间有效交流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及思维意识,对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引导与鼓励,使其可以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高中生在思维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遇到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惑,对其健康成长起到阻碍作用。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倾诉困惑及发泄情绪的机会,使其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怕其他同学议论,不敢向教师倾诉困惑,从而导致心理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教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

例如:教师可以将心理咨询室装饰为暖色调,能带给学生温馨、放松的感觉,从而起到使学生舒缓心理压力、愿意敞开心扉的积极作用。教师还需要具备较强的亲和力,对学生进行关怀与照顾,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强化彼此之间的有效交流。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中生学业压力较重,很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校园生活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更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及健全的人格品质,从而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创新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剧大赛”的设计及演绎,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复杂多变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如何正确处理友情”这一主题进行多种心理活动,使其掌握与朋友相处的正确方式,并获得自我能力的提升。

教师通过设计简单心理剧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认知及心理意识形成一定的了解,从而能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心理健康氛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学生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宣传墙、主题班会等平台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学校心理健康团队可以利用校园网络的传播性及便捷性设置“和我谈谈心”主题栏目,带领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及实际案例。通过讲述故事及传授知识的方式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快地走出心理阴霾。

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的方式,可以使师生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融合多元要素,潜移默化改变学生

微课是由一种文字、图像、音乐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运用微课进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语言描述、音乐衬托、图片展示等,创建出更加丰富的课堂,通过各种感官体验来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其共鸣,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意识到微课的益处,从而为学生呈现出更加高效、有趣的课堂。

例如:感染性强的音乐具有十分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依靠其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可以塑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使人产生奇妙而丰富的感觉。教师在运用微课的方式进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选用适合课程主题的音乐,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疏导的效果。比如,在教授《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这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确定要使用的歌曲,如《想起老妈妈》《母亲》这两首歌,充斥着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很容易让学生回忆起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付出,从而使感恩妈妈的感情得到升华。在这之后,学生会就母子之情陷入沉思,然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心里的感情,将此刻想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情境,其效果要优于传统的课堂,能够更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注重课后辅导,加强与学生父母的交流

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仅靠教师和学校里的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的许多日常活动是在家中进行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教育方法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与学生父母的交流,帮助其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家校互助,共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总的来说,高中心理健康教师在开展思维意识引导时,应当对高中生的发展需求及心理困惑进行充分了解与掌握,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自我提升及全面发展的能力。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正是养成良好习惯及思维意识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积极对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阻碍身心健康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