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药物性鼻炎如何防治
作者: 郭龙梅药物性鼻炎的常见病因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经常会出现鼻塞症状。鼻塞即鼻腔通气不畅,是鼻及鼻窦疾病的常见症状。鼻塞可呈间歇性、交替性、阵发性、进行性或持续性,可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为了孩子能够快速缓解鼻塞症状,很多父母会给孩子使用一些鼻喷药物进行缓解,如“滴鼻净”等。这些能使鼻子通气的药物,是“鼻用减充血剂”。
鼻用减充血剂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很多父母会发现,这些鼻喷药好像失效了,孩子的鼻塞症状缓解效果越来越差,甚至不缓解,每日用药次数显著增加,但孩子双侧鼻腔越发不通气,且夜间症状较白天明显,静坐时症状较活动时明显。这就是“多用减效”现象,即鼻用减充血剂使用时间越长,起效反而越慢,鼻塞症状缓解越来越差,药效维持时间逐渐缩短。
长期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会损害鼻腔黏膜的功能,导致药物性鼻炎,还会产生耐药性、药物依赖性,导致反跳性鼻黏膜充血,鼻内小血管扩张引起充血和堵塞,反而加重鼻塞症状。
药物性鼻炎的症状
药物性鼻炎多指患者未经医生指导,局部长期、过量使用鼻用减充血剂导致的鼻黏膜非变应性(非过敏性)炎症反应,主要症状为鼻塞。药物性鼻炎还会出现嗅觉减退、鼻腔分泌物变多、鼻涕黏稠、鼻干、鼻痛、头痛、头晕等症状。
药物性鼻炎的治疗
青少年如果出现鼻塞症状,切勿盲目用药,首先需要去医院就诊,明确鼻塞病因,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减少药物性鼻炎的发生。
患者如果发生药物性鼻炎,需立即停药。可将生理盐水加入鼻腔冲洗器中冲洗鼻腔,该方法有助于稀释鼻腔分泌物,舒缓、减轻局部炎症及鼻黏膜水肿情况,湿润鼻腔黏膜,改善通气。该方法适用于成人和儿童,婴幼儿慎用。
药物治疗以鼻用糖皮质激素为主,因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水肿作用,能减轻鼻黏膜水肿、缓解鼻塞症状。常用药物有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个别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可能出现鼻出血、鼻腔干燥或烧灼感等不适症状,儿童使用时要严格控制剂量,对糖皮质激素过敏者禁用。
如果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伴有鼻中隔和/或下鼻甲黏膜肥厚的药物性鼻炎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等。其中,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是通过手术将部分局部的肥厚增生组织病灶切除,以达到治疗效果。
药物性鼻炎的预后
药物性鼻炎通常在停用减充血剂后可自愈,也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不适症状可明显缓解或消除,预后较好;但是药物性鼻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此外,部分患者容易因为鼻塞难耐再次使用减充血剂,从而导致鼻炎复发,这就可能引发鼻窦炎、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影响。
药物性鼻炎的预防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出现鼻塞症状,应避免自行购买、使用鼻用药物,应尽早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如患有鼻部疾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手术治疗,避免发生药物性鼻炎。此外,还需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和良好心态,增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