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融合呵护小学生心理健康
作者: 高芳婷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两者紧密合作。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学习倦怠
不少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如数学、英语等科目难度增加,因而产生学习不适应的情况。久而久之,小学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倦怠。还有些小学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可依旧进步甚微,因而也会对学习产生倦怠,甚至是习得性无助,以及全盘否定自我。
2.人际关系不良
有些小学生为家中的独生子女,非常受长辈宠爱,导致个性较强势,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再加上不懂得谦让,难免会与同学产生矛盾。还有些性格孤僻的小学生,不善沟通,很容易遭受排挤、孤立,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活动。
3.自卑偏激
有些小学生攀比心过重,在看到自己的衣着、生活费、学习用品不如其他同学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这其实是自卑心理在作祟。还有些小学生看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比较优异,而自己勤勉有加却学习成绩不如意,也会滋生自卑、嫉恨心理,以及偏激情绪。
4.早恋倾向
由于受到各种媒体渲染的影响,加之现在物质条件优渥,小学生身体发育日趋成熟,导致他们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出现早恋倾向。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校责任
1.学校的责任
学校是小学生在校期间的第一责任人,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责无旁贷。
提供专业的教育资源: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提供相关的教材和教学资源。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创造和谐、安全、尊重和包容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健康心态。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团体辅导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与家长保持沟通合作:及时与家长分享学生的心理状况,共同制订和实施教育计划。
2.家庭的责任
提供温暖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支持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回应孩子的情绪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
与学校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
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树立榜样。
学校和家庭的责任是相互补充、促进的,只有两者密切合作,才能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家校融合呵护小学生心理健康
1.建立沟通渠道,定期展开交流
培养学生具备健全的心理素质,是班主任与家长的共同期许,因而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家长沟通,获取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建立家长微信群、校讯通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定期沟通,分享小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况。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要可以告诉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盲目采取暴力措施,动辄就非打即骂,这样反而会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应该与班主任携手,共同以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为了方便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还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助工作热线,受理家长的帮助请求,记录家长提出的一些良好建议等。此外,班主任还应该特别关注单亲、留守、病残等特殊学生的心理,与其家长保持更加深入、持久的沟通,对其倾注更多的心血与精力,让他们有更多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人生。
2.依托信息技术,强化培训指导
现在大部分信息的接受和传播都是依靠网络进行的,班主任不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活用网络教育资源,以此强化对家长的培训与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及应对方法。比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级群内分享一些有关心理教育的短视频、主题课,并为家长推荐一些心理教育相关的网站、公众号。让家长接受到正面的心理教育引导,习得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此外,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老师一起开发更加符合本班学生心理发展情况的校本课程,如制作绘本故事、短视频等,然后将其分享到各个班级群内,让教师和家长都能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和水平。此外,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邀请当地的心理辅导专家,定期在班级群内召开线上会议,共同学习、商讨更多解决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方法策略。
3.及时反馈交流,共同制订计划
学校要及时将学生的表现和问题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要及时向学校反映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会或学生心理健康交流会,让教师和家长有机会面对面交流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互相分享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情绪变化、学习困难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当遇到问题时,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和家长可以共同制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任务。同时,还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特长、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根据档案信息,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制订个性化的教育计划,包括学习目标、培养方向、心理辅导等。此外,对于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如情绪困扰、学习困难等,可以召开个别化教育计划会议。邀请家长、教师、心理专家等共同参与,制订针对性的教育计划,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和支持措施。
学校和家庭,如同双翼,共同承载着小学生的未来。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行动,才能真正为小学生创造一个充满关爱、支持和引导的环境。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中茁壮成长,迎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