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健则“体”强:小学体育融入心理辅导
作者: 张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问题。为了缓解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将心理辅导渗透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希望体育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课与心理辅导融合的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体育课与心理辅导融合的重要意义体现在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锻炼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而心理辅导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抗挫折能力。二者在融合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体育课与心理辅导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锻炼中的团队协作、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等,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融入集体,增强人际交往能力。而心理辅导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的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通过二者的融合,学生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体育课与心理辅导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体育活动中蕴含着公平、正义、尊重等道德观念,可以促使学生遵守行为规范和提升道德观念。心理辅导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二者的融合,学生将在体育锻炼中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体育与心理辅导有机结合的策略
1.提升教育能力,深化教育融合
小学阶段,学校在安排体育课时,每周的课时较少,导致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沟通。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教育教学与心理辅导的有效融合,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能力,深化体育教学与心理辅导的有机融合。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不同态度,通过体育游戏活动去改变学生的依赖心理,强化自理意识。结合课堂定期的心理健康咨询,了解学生对待事物的不同看法,变换体育运动节奏,融入音乐、美术、文学等知识,构建跨学科教学路径。这样学生不但能提高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还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在心理方面构建更强大的抗压体系,为以后的学习和成长创造条件。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要懂得不断深化教育融合、探索体育教育与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因素之间的衔接关系,注重小学生心理辅导;通过运用体育运动理论、体育精神、情感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在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2.转变教育观念,组织多彩活动
小学体育课堂的环境,需要教师结合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进行有效创设。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的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弘扬体育教育的价值和体育精神,深化体育教育与心理辅导的融合研究工作,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既能掌握更多体育运动技能,同时还能够保持积极的运动心态,通过不同难度训练的引导,增强学生心理抗压能力,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也会变积极,学习效率会更高。
在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转变教育观念,要组织更加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知体育运动给自身带来的积极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压力,然后结合学生的负面情绪去制订教学流程。针对一些对体育课态度散漫的学生,教师可以丰富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提高重视程度,进而转变学习态度。针对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适宜的运动来锻炼学生的毅力,如平板支撑、耐久跑、定数/定时跳绳,逐渐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在学习上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体育比赛视频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每一项专业知识都有其重要性、实用性,并利用学生对体育比赛的热情,使其能够喜爱体育运动,从而通过运动排解消极情绪,强化自身,进而在各科学习中更加专注。
3.顺应小学生心理发展,因材施教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内容逐渐增多,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态度、认知能力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在情绪上会变得更加敏感,甚至面对教师的教育和指导,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在教学改革时期,教师首先要顺应小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结合当前小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器材传授专业知识,不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尊重、理解学生的选择和体能现状。同时,为不同的学生制订个性化的运动规划,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心理防线,这样在以后的运动和学习中,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能主动跟随教师进行体育训练。比如,在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简单、基础的运动,如短跑,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短跑过程中的状态和体能,以及课堂上的心态变化,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体能较强且对运动非常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继续尝试其他项目的运动;对于学习兴趣中等且需要教师不断鼓励的部分学生,教师可以先让他们了解体育运动过后身体机能的变化,通过讲授专业知识改变学生的心态,提高其运动积极性;对于体能较弱且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些游戏化的互动,调动他们上课的热情,逐渐融入肢体项目的运动内容,进而使学生在舒展身心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结合心理因素构建教学模式,不仅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和支持,还能够通过体育运动逐渐培养学生乐观且积极的性格。
总的来说,小学体育课与心理辅导的融合对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创新、课外活动的开展及家校合作等方面的实施措施和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展现,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