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结合,表里相通

作者: 苏慧

点面结合,表里相通0

能称之为名著的文学作品,必然在其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所以中学生在课外阅读时,选择阅读名著十分有利于提升其思想深度与鉴赏能力,但是名著不一定都是有趣易懂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名著导读,帮助学生接受名著、读懂名著。

选好切入点,调动阅读兴趣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名著所抱的想法是“没兴趣”“太深奥”“太长不想看”或者“开头就看不下去”等等,这些想法使得学生的内心对阅读名著感到抵触。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名著,第一步就要吸引学生的目光,在导读时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例如: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八年级必读的名著书目。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此书是通过主角的革命奋斗史,赞颂了主角坚强的意志与品格,这样直接将主题暴露在学生面前会降低学生对内容的期待度,相反,如果导读时选择一些有特色的情节切入,在介绍这部书之前讲解一些小片段,如主人公保尔与维克多为了冬尼娅打的那一架,或是保尔难以承受病痛折磨想饮弹自杀,最后却又唾弃自己逃避的行为放弃自杀的一系列心理过程。这两个片段,一段是保尔的爱情,一段是保尔的挣扎,一个有些痛快,一个却让人揪心,教师通过讲授这些小片段,激发学生对保尔这个人物的兴趣及对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发地阅读。

所以在进行名著导读时,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篇目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对阅读名著不再排斥,甚至产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也就踏出名著阅读的第一步了。

明确作品体裁,转换阅读角度

文学名著中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书信等不同的体裁,不同文学体裁的作品阅读角度自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带领中学生接触名著的初始,应该先明确作品的体裁,然后带着不同的“期待视野”去阅读文本。

从八年级名著阅读书目来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毫无疑问是一部长篇小说,并且是一部反映革命历史的现实主义小说;《傅雷家书》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是书信的合集;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一部现实主义风格的人物传记,以第三人的视角为三人作传,不同体裁的名著特点不同,阅读角度也不一样。

现实主义的小说虽然有其现实背景,有确实存在的革命历史,但人物是虚构的,情节有艺术加工,还会存在夸张的创作手法。人物传记对内容的真实性确实要求较高,作者会尽最大可能还原真相。书信重点完全不会放在人物、情节这些角度,而是写信人对收信人情感思想的传递,阅读时读者会不自觉将自己代入收信人的角色,品味作者写信的目的与感情。

因此在进行名著阅读时,要对文学的体裁有基本的把握,再根据作品的创作特点,在阅读时选择合适的关注点,品味作品的魅力。

把握情节主线,总览全书脉络

叙事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一般都是具有涉及人物众多、情节丰富曲折的特点,所以学生阅读时总会觉得它太过“枝繁叶茂”,不易理解。对于这种情况,学生需要在阅读之前通过阅读目录、简介等方式做好人物和情节的梳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中国名著《平凡的世界》这两部作品都有其特殊的时间背景,所以其中所描写的情节距离现在中学生的生活有些遥远,尤其《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不止一位,要想弄明白这些作品的内容情节,就要建框架,对主人公、主要情节进行梳理。比如,《钢铁是怎样的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就是故事的绝对主角,整部书可以说是他的奋斗史、成长史,冬妮娅、朱赫来等人的存在也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影响保尔的成长,所以如果要梳理线索,自然保尔占最中心的位置,以革命这个大背景为时间线,以保尔的人格成长贯穿始终,再在这线索上填充其他的人物与情节。《平凡的世界》相对更复杂一些,因为它不但有孙少安、孙少平双主角,还是一部社会小说,所以阅读时对这部小说的人物、情节进行梳理则更有必要,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对人物、情节的整体把握会使学生在长篇阅读中思路更加清晰。

体会文章主旨,做好“对话”“兴味”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从其艺术特色和内容思想两方面来看,艺术创作的成功,能带来审美的愉悦;思想主旨的深刻,能使作品直击人心、流芳百世,所以如果学生对一部名著能真正“读进去”,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与作者进行“交流”。

《傅雷家书》是一段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交流史”。虽然因为一些原因,看到的大多都是父母给孩子的书信,但从其中也不难推断父子、母子之间在生活、学习中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总体来看,书信的内容有激发孩子思想的话语,有关于艺术的讨论,有借书信训练儿子文笔、思想的意图,也有孩子面对成功或者失败时,家长给予的正确指导。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当作为一个读者去读这部书信集时,就好似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作者的一段段“家庭情感交流”一样,《傅雷家书》作为名著,在如今几乎已经超越了它作为书信的意义,而是对广大青年及家长思想行为的指引。

纵览《傅雷家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例如:鼓励儿子努力追求真、善、美,交流艺术思想、谈论国家与民族的现在与未来,努力地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人格优秀的艺术家。

面对书信中那些亲切真挚的文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很有代入感,通过了解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教导与殷切的希望,了解一个青年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学生再结合自身的成长学习经历,阅读这些文字时必然会与真正的收信人傅聪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悟,在反复琢磨中对文本有二次的升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与文本的“对话”和读完后的“兴味”了。

接触名著、阅读名著是中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忽略的一项“作业”,这项“作业”的完成取决于学生对名著的态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就是在导读中抽取重要知识点做详细讲解,然后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方法阅读名著,能在快乐的阅读中体悟名著所带来的文学盛宴,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与文学素养。

(作者系淄博市淄川中学语文教师,此文系作者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