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偏瘫,助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作者: 曹晓丽偏瘫,顾名思义就是身体一侧的肢体瘫痪。它是由于大脑半球或脑干的损伤,导致身体对侧肢体运动功能的丧失或减弱。患者通常表现为同侧面、上肢、下肢瘫痪,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语言、认知障碍。偏瘫可分为左偏瘫和右偏瘫。左偏瘫是因为右侧大脑半球受损引起的,表现为左侧肢体瘫痪;右偏瘫则相反,是由左侧大脑半球受损导致的。此外,还可根据瘫痪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偏瘫仅表现为肢体无力,中度偏瘫则明显影响运动功能,重度偏瘫意味着肢体完全丧失运动能力。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给患者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那么,偏瘫的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预防和应对呢?
偏瘫的病因
脑卒中是导致偏瘫的首要原因。据流行病学调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血管逐渐老化,脑卒中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偏瘫的成因
要理解偏瘫的成因,首先要了解一下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脑就像身体的“指挥中心”,通过神经传导控制肢体运动。当大脑某一区域因缺血或出血受损时,就会影响对侧肢体的运动功能,导致偏瘫的出现。
脑梗死和脑出血是引起偏瘫的两大主要原因。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狭窄或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脑出血则是脑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压迫脑组织。无论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都会不同程度地损伤脑细胞,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大脑受损范围越大,瘫痪程度往往越重。
偏瘫的症状
肢体瘫痪
最典型的表现是对侧肢体瘫痪,患者的面部、上肢、下肢,甚至躯干都可能受累。轻者肢体无力,动作迟缓;重者肢体完全丧失运动能力。
构音障碍
由于面部、舌部肌肉瘫痪,偏瘫患者常表现为构音困难、吐字不清,说话慢而无力,这在医学上称为构音障碍。严重者还可能伴随失语症。
感觉异常
偏瘫患者还可能出现对侧肢体感觉异常,即瘫痪侧肢体可能感到麻木、刺痛或感觉减退。
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除了引起偏瘫,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等能力下降,如健忘、思维混乱等。
偏瘫的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通过检查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反射等,判断瘫痪的部位和程度。具体操作包括让患者伸手或走直线,以发现运动功能的异常。同时,还需评估患者的语言、感觉、认知等功能。
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是诊断偏瘫的“利器”。CT可以快速、清晰地显示脑出血的位置和大小;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可以发现更小的脑梗死灶。通过这些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脑损伤的具体情况。
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特殊的检查方法。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脑血管,然后用X线成像,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走行和狭窄、阻塞的位置。这对于找出偏瘫的原因,制定治疗方案很有帮助。
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诱发电位检查等电生理检查,可以客观评估偏瘫患者神经、肌肉功能的损伤程度。例如,肌电图可以发现肌肉的异常放电,判断瘫痪的性质。
偏瘫的治疗
对症治疗是关键
治疗偏瘫,首先要找出并控制原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急性期脑卒中,要及时溶栓、降低颅内压,挽救濒危的脑细胞;而对于脑出血,有时还需手术清除血肿。只有控制病因,才能为康复治疗创造条件。
康复训练要趁早
康复训练是治疗偏瘫的关键环节。要抓住“黄金时期”,即发病后的前3~6个月,及早、系统地进行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可以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度;作业疗法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言语疗法有助于恢复语言功能。坚持规律的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
中医治疗来助力
针灸可以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推拿按摩能放松痉挛的肌肉,改善关节活动度;中药如补阳还五汤、大补阴丸等,可滋阴补阳,促进瘫痪肢体康复。中西医结合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机器人康复新突破
随着科技进步,机器人在偏瘫康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外骨骼机器人可帮助患者完成精准、高强度的步态训练;手指康复机器人能改善手指灵活性;而康复评估机器人能实时监测康复进展。
偏瘫的预后
康复进展因人而异
偏瘫的预后与患者的年龄、原发病类型、瘫痪程度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年轻患者、梗死型卒中患者、轻度瘫痪者预后较好。但即便是重度偏瘫,只要及时、坚持康复治疗,也能取得一定的康复效果。
定期复查
偏瘫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即使出院了,也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了解病情和康复进展。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对康复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同时,还要警惕肩手综合征、压疮等并发症。
注意生活起居
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对偏瘫康复大有裨益。患者要学会使用辅助工具,如轮椅、助行器等,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帮助其重拾生活的信心。
偏瘫的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预防偏瘫,关键是预防脑卒中。平时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以及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细节,却是对抗脑卒中的有力武器。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脑血管检查,能及早发现危险因素。如果发现异常,要遵循医嘱进行干预治疗,降低发病风险,尤其是有脑卒中家族史的这类高危人群。
把握急救黄金时间
一旦出现突然的肢体无力、面部麻木、语言不清等症状,要高度怀疑脑卒中,立即拨打“120”,在黄金时间窗内及时就医,可最大限度挽救脑组织,避免或减轻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