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类咬伤急救及预防

作者: 冯婷

蛇类咬伤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常见。由于蛇类种类繁多,毒性各异,被咬伤后的症状和处理方法也各不相同。本文旨在详细介绍蛇类咬伤的急救措施及预防措施,帮助公众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减少蛇类咬伤事件的发生。

蛇毒分类

蛇类根据毒性可分为无毒蛇和毒蛇两大类。无毒蛇咬伤后通常仅引起局部疼痛和轻微出血,一般不会危及生命。毒蛇则因其体内含有毒液,咬伤后可导致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毒蛇的毒液主要分为血液毒素、神经毒素和混合毒素三大类。

(1)血液毒素:血液毒素作为毒蛇毒液中的一种主要成分,其毒性机制主要在于对患者血液循环系统的直接攻击。当含有血液毒素的蛇种(如蝮蛇、竹叶青蛇等)咬人时,毒液中的酶和其他活性成分会迅速进入伤口,并通过血液循环扩散。这些毒素首先会破坏患者的血管壁,导致血液外渗,引发局部肿胀、瘀斑及皮下出血。更为严重的是,它们还会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全身性出血,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此外,血液毒素还可能引发组织坏死,特别是当咬伤部位靠近重要器官或关节时,其后果更加严重。

(2)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患者的神经系统。含有神经毒素的蛇种(如银环蛇、金环蛇等)咬伤后,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迅速进入体内,并沿着神经纤维向中枢神经系统蔓延,干扰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过程,导致神经传导障碍。在初期,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恶心、视力模糊等轻微症状。随着毒素的进一步扩散和累积,肌肉会逐渐变得无力,甚至完全瘫痪,呼吸肌麻痹可导致呼吸困难,乃至呼吸衰竭。这一过程往往迅速而致命。

(3)混合毒素:混合毒素的毒性作用既包括了血液毒素的出血和组织损伤效果,又融合了神经毒素的神经传导障碍和肌肉麻痹症状。这种双重打击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多变,且难以预测。

咬伤症状

局部症状

(1)疼痛:被蛇咬后,咬伤部位会立即感到疼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个体差异、蛇种及毒素类型而异。

(2)肿胀:咬伤部位会快速出现肿胀,伴随红肿加剧,皮肤可能出现颜色改变(如发黑或发紫)。这是毒素在皮下组织扩散引起炎症反应的表现。肿胀程度取决于毒素毒性强度、咬伤部位血液循环状况、个体差异以及是否得到及时处理等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肿胀可能迅速蔓延至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远端关节的活动。

(3)出血与瘀斑:含有血循毒素的蛇种咬伤后的常见现象。这些毒素可作用于血管壁,导致血管破裂、血液外渗,从而在咬伤处形成明显的出血点和瘀斑。随着毒素的进一步作用,凝血功能可能受到干扰,使得出血持续或加重。

(4)水疱与坏死:这是严重的蛇咬伤的后果。当毒素对局部组织的破坏达到一定程度时,炎性渗出可能形成水疱,不仅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压迫周围组织,影响血液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毒素的持续作用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发黑变硬。

(5)牙痕:牙痕作为区分无毒蛇咬伤与毒蛇咬伤的重要参考,其形态和分布具有鲜明的特征。无毒蛇的咬伤通常只留下较浅的、单排或弧形排列的牙痕;而毒蛇因毒牙结构,会在咬伤处留下明显的双排牙痕,往往呈对称分布,间距均匀,这也是判断是否为毒蛇咬伤的关键线索。

全身症状

(1)神经系统症状:对于含有神经毒素的蛇种(如海蛇),咬伤后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肌肉无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迹象之一,患者可能出现眼外肌麻痹(如眼睑下垂)、吞咽困难,甚至四肢无力,逐渐丧失行走和握持能力。严重时可出现呼吸肌麻痹,使得肺部无法正常扩张与收缩,导致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引发头晕、视力模糊,乃至言语不清等缺氧症状。随着毒素在体内的不断扩散,这些神经系统症状会迅速恶化,最终可能引发呼吸衰竭。

(2)心血管系统症状:某些毒蛇的毒液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心跳加速或减缓都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受损,进而影响全身的血液供应。血压的急剧下降使得血液循环愈发困难,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充足的氧气和营养。在极端情况下,这些心血管系统症状可能迅速演变为休克和循环衰竭。

(3)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强烈的胃肠道反应,腹痛和腹泻也是常见的症状,使得患者无法进食或吸收营养,进一步加剧了身体的虚弱状态。这些症状的产生既可能是毒素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作用,也可能是全身中毒反应在消化系统上的体现。

(4)其他症状:根据毒素类型和个体差异的不同,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毒素入侵的免疫反应;全身乏力、嗜睡则表明身体的能量储备正在迅速消耗;烦躁不安可能是神经系统受到严重干扰的表现。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尿、尿少等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

特殊症状

含有混合毒素的蛇种(如眼镜王蛇)咬伤后,可能会同时出现上述血液毒和神经毒的症状,患者需要获得更加密切的监测和全面的治疗。

急救措施

保持冷静,立即呼救

被蛇咬伤后,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惊慌失措,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在通话过程中,务必清晰、准确地告知救援人员被咬伤的地点,以便他们迅速定位并前往救援;同时,说明咬伤发生的时间,有助于医生评估毒素在体内的扩散程度。如果可能的话,尽量描述蛇的外形特征,因为不同的蛇种所含毒素类型不同,对救治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最后,详细叙述当前的症状,包括疼痛、肿胀、出血、呼吸困难等,以便医生提前做好准备,制定更为精准的救治计划。在等待救援到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初步的自救措施,以延缓毒素的扩散并减轻症状。

停止运动,减少毒素扩散

停止一切肢体运动,包括行走、奔跑等,以免加速血液循环,使得毒素更快地扩散到全身。相反,应该坐下或躺下,保持身体放松,将受伤部位保持在与心脏平齐或略低的位置,利用重力作用减缓毒素向心脏方向的流动速度。避免使用止血带或绷带等物品紧勒伤口上方,以免加重组织损伤,影响血液循环。

绑扎伤口

在伤口近心端进行绑扎,以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建议使用弹性绷带,绑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造成组织缺血性坏死。绑扎后,每15~30 min应松解一次,每次1~2 min,以避免长时间绑扎导致的组织损伤。

冲洗伤口

绑扎伤口后,应迅速寻找清洁的流动清水冲洗伤口。如果手边有肥皂,可以将其涂抹于伤口周围皮肤,进一步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油脂。在冲洗过程中,只需让水流过伤口,切勿用力挤压或摩擦伤口本身,以免加重组织损伤或促进毒素的深层渗透。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1/100 0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另外,2%过氧化氢溶液也是一种常用的清洗剂,能在伤口表面产生氧气泡,有助于破坏和伤口局部的蛇毒。使用时,将适量过氧化氢溶液倒在伤口上,让其自然分解并产生泡沫,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排毒处理

在冲洗伤口的同时,可以尝试用吸奶器、火罐等工具吸出伤口内的毒液。但需注意,有口唇破损或牙病的人不宜用嘴吸毒液,以免发生感染。此外,也可以使用消毒刀在伤口处划开十字切口,但此方法应由专业人员操作,以免加重伤势。

药物治疗

在送往医院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的中成药或草药,如季德胜蛇药等。但需注意,这些药物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专业的医疗救治。

血浆置换与抗蛇毒血清

对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医院可能会采用血液净化或输注抗蛇毒血清等治疗方法。血浆置换可以快速清除体内的蛇毒,而抗蛇毒血清则是针对特定蛇种毒液的特异性抗体,能够中和毒液中的毒素。

预防措施

提高防范意识

提高防范意识是预防蛇类咬伤的首要步骤。这不仅仅意味着对蛇类基本信息的了解,还应包括对其活动规律、栖息偏好及活跃时段的深入认识。例如,了解哪些种类的蛇在夜间更为活跃,哪些偏好白天晒太阳;哪些地区因地形、植被等因素成为蛇类的常见栖息环境。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在蛇类活动频繁的季节和地区,如春季繁殖期和夏秋交替时节,采取更加主动的防范措施,如避免在这些时段或地点单独行动。

改善环境卫生

改善环境卫生是减少蛇类出没的有效手段。除了常规的铲除杂草、清理乱石、填平坑洼等措施外,还可以考虑种植一些具有驱避效果的植物,如万寿菊、薄荷等,利用自然生态来驱赶蛇类。同时,保持住宅周围的排水系统畅通,避免积水成为蛇类的潜在栖息地。对于农村地区,定期检查并修补篱笆、围墙等屏障,防止蛇类侵入家禽家畜的饲养区。

穿着防护装备

在野外活动时,正确的着装是保护自己的关键。厚质长袖、长裤和结实的鞋子不仅能够有效防止蛇类直接咬伤,还能减少被灌木丛中的刺、虫等伤害。避免穿着拖鞋、短裤等暴露皮肤的衣物,以减少被蛇类攻击的机会。此外,涂抹驱蛇药或佩戴驱蛇手环等防护用品也有一定作用。

使用工具探路

在进入草丛、树林等未知环境时,使用棍棒等工具敲打地面和草丛是一种非常实用的防范方法,不仅可以惊走隐藏在其中的蛇类,还能提前发现其他潜在的危险因素,如陷阱、坑洞等。同时,保持对周围环境的警觉性,避免直接用手触摸或伸入未知的洞穴和缝隙中,以防被突然窜出的蛇类咬伤。

结束语

蛇类咬伤是一种严重的意外伤害事件,但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和技能、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自救互救措施,就能够有效减少蛇类咬伤事件的发生,降低其危害程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