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

作者: 杨晓丽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疗效观察0

摘要:目的 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6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比较两组临床指标[黄疸消退时间、巩膜黄染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总胆红素(TBIL)]、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神经损害指标[β淀粉样蛋白(Aβ)、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巩膜黄染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pH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β、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促进患儿症状消散,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神经损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茵栀黄口服液;总胆红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在儿科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需及时进行干预。若治疗延误,对新生儿智力和健康可产生不利影响[1]。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可采用药物疗法或蓝光疗法。其中,药物疗法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茵栀黄口服液含有茵陈、栀子、黄芩等中草药成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可促进胆红素排出,有效降低血液中胆红素含量[2~3]。本研究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0月~2024年2月医院收治的66例病理性黄疸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在本院出生及进行规律的产前检查;家属知晓本研究病愿意参与;符合新生儿黄疸诊断标准;均为中度黄疸。排除标准:伴有先天性疾病;对治疗用药不耐受;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12 h,波长450 nm;布拉式酵母散,经口喂服,0.25 g/次,1次/d,持续治疗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经口喂服,体重≥3 kg的新生儿,每次5 mL,每天3次;体重<3 kg的新生儿,每次3 mL,每天3次,持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指标:黄疸消退时间、巩膜黄染消退时间、住院时间及总胆红素(TBIL)。(2)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pH值。(3)比较两组神经损害指标:检测β淀粉样蛋白(Aβ)、星形胶质源性蛋白(S100β)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4)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根据手脚热、大便干燥、皮肤发黄、黄疸鲜亮等症严重程度计为0~6分,积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6.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巩膜黄染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pH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神经损害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损害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β、S100β、NSE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4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俗称“小黄孩”,常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特定时期内,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过多干预,症状可自行消退。与生理性黄疸不同,病理性黄疸的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超过安全阈值(如足月新生儿>221 μmol/L),对患儿神经系统构成直接威胁,且病因复杂,可能涉及溶血性疾病、感染、肝胆疾病、遗传代谢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5~6]。若不及时治疗,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引起基底节、海马等区域神经元坏死,急性期患儿可出现嗜睡、拒吃奶、肌张力异常、惊厥等症状,后遗症期还可出现听力障碍、眼球运动异常、脑瘫、智力落后等情况。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诱发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部分胆红素经肾脏排泄,还会加重肾脏负担[7]。蓝光照射治疗病理性黄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需积极探寻其他治疗方案。

中医认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可从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胎儿期受到母亲体内的湿邪影响为内因,出生时受到湿热或寒湿之气侵袭为外因,外邪阻滞在体内,长时间积累产生热量,影响肝胆功能,使胆汁不能正常排泄,从而导致皮肤发黄,治疗应以清除体内湿热、解毒并消除黄疸为目的[8]。《伤寒论》中提到“太阳病,身黄,发热,小便不利,腹满,或渴,或吐,或利,此为湿热黄疸”,为中医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于该病的治疗,基于中医理论五行相生相克和整体观念,可通过调和脾胃、疏肝利胆、清热解毒等达到治疗目的。主要治疗经典方剂有茵陈蒿汤、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等。茵栀黄口服液起源于茵陈蒿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由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等中药成分组成。其中,茵陈为主药,味苦,性寒,归入脾、胃、肝、胆经,具有与清除湿热、促胆汁排泄和退黄之功效;栀子为辅药,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也与肝、胆、胃、大肠经有关联,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凉血之功效,可增强整个方剂清热利湿、解毒凉血之功效;辅以性寒味甘的金银花,可治疗黄疸引起的面目俱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等症状,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黄疸消退时间、巩膜黄染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aCO2、pH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β、S100β、NSE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促进患儿症状消散,改善血气分析指标,减少神经损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2023,36(1):125-128.

[2]龙睿.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3,35(3):101-104.

[3]常琴.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15(26):111-113.

[4]谢艳.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症状改善分析[J].婚育与健康,2022,28(18):7-9.

[5]许相梅,张敏.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茵栀黄口服液、双歧杆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大医生,

2023,8(20):29-31.

[6]白相峰.蓝光照射辅助药物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对胆红素水平的影响与疗效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19(22):105-106.

[7]刘媛,李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西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对患儿凝血指标、血气指标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

2021,27(2):239-241.

[8]李冉,周素芽,熊玉玲,等.茵栀黄口服液、双歧三联活菌散及蓝光照射三联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及对心肌、神经功能的保护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20,35(17):3221-322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