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对牙根表面的影响及有效率分析

作者: 张忠瑞

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对牙根表面的影响及有效率分析0

摘要:目的 探讨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对牙根表面的影响及有效率。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4月医院治疗的82例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超声龈下刮治术,观察组给予内窥镜辅助下超声龈下刮治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牙周健康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牙周健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CAL、BI、PL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窥镜辅助下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疼痛感,加速患者牙周恢复,保障患者口腔健康。

关键词:内窥镜;超声龈下刮治;牙周探诊深度;菌斑指数;牙周炎

牙周炎属于临床常见的口腔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生与牙齿局部因素有关。牙龈炎若未能及时进行治疗,炎症可不断扩散至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等部位,进而发展为牙周炎。牙周炎初期自觉症状不明显,易被忽视,当症状显现时,则不能保留牙齿[1]。对此,采取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针对牙周病较重者,传统龈下刮治可导致出血较多、疼痛明显等情况[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对牙根表面的影响及有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8月~2024年4月医院治疗的82例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观察组男20例,女21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0.21±17.73)岁。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40.17±17.3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牙未进行充填治疗或牙髓治疗;近6个月内未进行牙周治疗;均为牙周炎Ⅱ期B级;牙周电子探针诊断为牙周炎。排除标准:存在根裂和根折情况;伴有其他严重功能障碍疾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治疗前健康教育,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治疗前准备工作,实施龈上清洁处理。利用P5疗仪以及龈上工作头轻触牙石,根据牙面外形调整角度,保持工作头平行于牙面,随后进行抛光处理。治疗1周后,患者牙龈炎症基本消退,则再次进行治疗。操作人员均为5年经验的口腔医师,并通过标准一致性检验。

1.2.1 对照组给予传统超声龈下刮治术治疗

采用EMS超声治疗仪治疗,功率设置为低、中档。尽量减少牙根去除量,增加牙周袋液体量,水流设定为14~23 mL/min;控制器械温度,避免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合理控制压力;工作尖作迂回动作,由冠方移向根方,尖端禁止指向牙面,以牙结石探针探查表面光滑为止。

1.2.2 观察组给予内窥镜下辅助超声龈下刮治术治疗

相关步骤与对照组相同,治疗中给予内窥镜辅助,通过内窥镜检查无菌斑、牙结石为止。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各种症状消失,饮食、咀嚼正常,无疼痛感,为显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咀嚼功能基本恢复,存在轻微疼痛,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牙周健康指标:观察牙周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及菌斑指数(PLI)。(3)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疼痛程度越剧烈评分越高。(4)比较两组恢复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牙周健康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牙周健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CAL、BI、PL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牙周炎的发生与牙菌斑生物膜有关,属于临床常见口腔疾病,严重时可引起牙齿松动甚至脱落。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是治疗牙周炎的标准方法,通过清除牙龈下牙石和菌斑,平整牙根表面,促进牙周组织的愈合。牙结石已被证明含有细菌产物,会导致牙周感染长期存在。

龈下刮治疗术、根面平整术为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方案,其治疗目的为清除牙根表面刺激物,利用专门的刮治器械将附着在牙根表面的牙石、牙菌斑,以及坏死牙骨质与牙根表面感染物质清除干净,减轻牙周组织炎症。根面平整术是在刮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牙根表面进行平整处理,使之光滑,减少菌斑再附着,促进牙周组织重新附着[3~4]。传统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治疗方案短期效果较好,术后短期内牙龈炎症有所减轻。但是由于器械限制、牙根面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患者牙结石清除并不彻底,尤其是深部结石,长期效果较差。此外,传统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由于视野受限,操作过程中可能对牙周组织造成损伤。因此,如何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以及不良反应是临床研究重点。

近年来,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为牙周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内窥镜辅助下超声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通过高分辨率的内窥镜影像精确定位,利于医生有效清除病变部位牙石和菌斑,减少操作误差,提升治疗效果以及患者舒适度[5]。内窥镜提供了放大且清晰的视觉效果,医生能够精确观察到牙根表面的病变以及牙周袋内的情况,通过内窥镜的放大效果,还可以准确定位牙石和病变组织,从而减少对健康牙周组织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牙周健康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CAL、BI、PLI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说明内窥镜辅助下超声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罗涛等[6]研究结果相似。在内窥镜辅助下,医生可更有效地去除牙根表面的粗糙部分和感染物质,减少细菌附着,使牙菌斑和牙石不易再生,恢复健康的牙周袋深度,减少牙周袋内有害菌群,促进牙周组织再生和愈合,并能更深层地消除刺激牙龈和牙周组织的病原体,有助于减轻牙周组织炎性反应[7~9]。内窥镜辅助技术使治疗更具微创性,操作更加精确,减少对其他健康组织的损伤,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及不适感,减少出血和组织损伤,从而加速患者治疗后恢复进程,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10]。此外,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清除后的牙根表面更有利于牙周再生材料和药物吸收,可促进牙周组织修复和再生。

综上所述,内窥镜辅助下龈下刮治与根面平整术治疗牙周炎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疼痛感,加速患者牙周恢复,保障患者口腔健康。

参考文献

[1]苏源植.超声治疗仪器械结合手工器械龈下刮治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29(13):144-146.

[2]谢华萍,柳军,周月华.超声结合手工龈下刮治对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

2023,36(1):54-56.

[3]周慧娟,毛晓彬.牙周炎行根面平整术患者术中应用超声洁牙机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3,29(20):61-63.

[4]赵俊杰,谭葆春,李丽丽,等.内窥镜辅助下超声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对牙根表面的影响[J].口腔疾病防治,

2021,29(10):684-688.

[5]姚金姗.超声龈下洁治术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治疗对老年牙周炎患者CRP、VEGF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19):167-169.

[6]罗涛,彭婉笑,陈才香.超声治疗仪结合手工器械龈下刮治与传统超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效果对比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20,49(8):930-932.

[7]张菁,王俊敏,马丽琼,等.盐酸米诺环素结合超声龈下刮治术治疗老年牙周炎的临床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2,28(5):1119-1125.

[8]唐小芳,申苏惠.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术联合四手操作护理对重度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114,120.

[9]王涛,陈丹蕾,欧译天,等.光动力疗法联合超声龈下刮治术和根面平整术治疗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27(4):265-269.

[10]侯萌,吴文,周生慧.牙周内窥镜下超声龈下刮治治疗慢性牙周炎效果分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4):254-256,26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