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作者: 刘永华

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54例感染性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清创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臭氧消毒技术,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等级和用时、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生长因子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创面瘢痕评分[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结果 干预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CRP、WBC、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VEGF、TGF-β1水平均升高,且干预组VEGF、TGF-β1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干预组创面瘢痕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臭氧消毒技术可有效抑制感染性创面炎性反应,促进组织上皮生长,改善创面愈合效果和瘢痕评分。

关键词:感染性创面;臭氧消毒;甲级愈合;C反应蛋白;瘢痕评分

感染性创面在皮肤科、普外科较为常见,是伤口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和繁殖后出现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形成的创面,局部可见红、肿、热、痛,有液体甚至脓液渗出,严重者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1]。常规清创对伤口处进行反复冲洗、消毒和换药,恢复时间长,疼痛感较强,瘢痕明显,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臭氧是一种高效氧化剂,其强氧化性能消灭病原体和微生物,一方面促进伤口处新陈代谢,恢复皮肤表面的原始状态;另一方面能作用于神经系统,减轻患者疼痛感[2]。本研究旨在探讨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54例感染性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7例。对照组男17例,女10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33.26±11.50)岁;创面形成原因为烧伤4例,擦伤9例,切刺伤5例,挫裂伤9例。干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2.74±12.18)岁;创面形成原因为烧伤5例,擦伤10例,切刺伤4例,挫裂伤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委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感染病学》[3]相关诊断标准,存在明显的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临床资料齐全;能积极配合;知晓本研究且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或沟通障碍;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合并急性传染病、全身感染、恶性肿瘤或重度营养不良等;过敏体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清创治疗

先用生理盐水(浓度0.9%,规格:500 mL)、医用双氧水(浓度3%,规格:100 mL)多次冲洗伤口,再用活力碘溶液(浓度1%,规格:500 mL)消毒,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湿敷或缝合包扎。

1.2.2 干预组在常规清创治疗基础上给予臭氧

消毒技术

先用臭氧水冲洗创面,调节臭氧治疗机(ZAMT-80b,北京安通医疗器械公司)输入功率为200 VA,臭氧水浓度控制在3.5~7.5 mg/L,出水流量为2 000 mL/min。对创面进行熏蒸,将臭氧浓度控制在20~50 mg/L,根据患者创面感染程度进行调整。感染较轻者采用低浓度,感染较重者采用高浓度。流量为0.2~0.5 L/min,每次治疗30 min,每天2次。最后用臭氧油膏均匀涂抹创面,每天2~3次,涂抹后用无菌纱布包扎。

两组治疗期间均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更换敷料,保持伤口及周围皮肤清洁。给予患者疼痛管理,疼痛较重者使用止痛药物或麻醉药,告知患者避免用手触碰伤口,注意保护创面。饮食以高蛋白和维生素丰富的食物为主,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创面愈合等级和时间:伤口愈合满意、疼痛程度较轻,无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为甲级愈合;伤口疼痛一般,存在红肿、血肿、积液或硬结等情况但未化脓,为乙级愈合;伤口愈合不佳,因化脓需切开引流,疼痛明显,为丙级愈合[4]。(2)比较两组炎症指标:抽取患者静脉血3 mL,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及红细胞沉降率(ESR)。(3)比较两组生长因子指标:采集创面分泌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4)比较两组创面瘢痕评分:随访3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评定量表(VSS)评估创面瘢痕,包括色泽(0~3分)、血管分布(0~3分)、厚度(0~3分)及柔软度(0~5分)4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瘢痕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4.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创面愈合等级和时间比较

干预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炎症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CRP、WBC、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CRP、WBC、ES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长因子比较

治疗前两组VEGF、TGF-β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VEGF、TGF-β1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创面瘢痕评分比较

随访3个月,干预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及柔软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外伤形成后,若未及时有效处理或治疗不当,会出现大量渗出液和坏死组织,为病原微生物繁殖提供条件,进而出现感染性创面。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细胞和免疫系统协同作用,主要经历凝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5]。常规清创治疗的关键是清除坏死组织、局部消毒,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恢复,因整个治疗时间较长,且反复消毒换药会带来疼痛,导致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此外,创面愈合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组织和血管,伤口边缘逐渐收缩,愈合后瘢痕明显,也会影响皮肤美观度。

臭氧是具有氧化性的气体,广泛用于口腔炎症、皮肤感染、糖尿病足等感染性疾病治疗中。臭氧不仅能迅速杀菌,还能促进创面愈合,不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感染性创面的新型治疗方案。相关研究证实,在22~23 ℃环境中,臭氧消毒作用维持2 m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粪链球菌等常见菌群的杀灭率可达导100.00%[6]。本研究显示,治疗后,干预组CRP、WBC、ESR均低于对照组,VEGF、TGF-β1高于对照组(P<0.05)。炎症消失和组织再生是创面愈合的两个关键环节。CRP、WBC和ESR可反映机体炎症程度;VEGF能促进伤口新陈代谢和表皮生长;TGF-β1能刺激新的血管生成。臭氧消毒技术治疗基于较强的杀菌作用抑制炎性反应,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创面内继续渗透;同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与管腔形成,改善创面血氧供应,加快组织再生速度[7]。此外,干预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及柔软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臭氧消毒技术的应用具有方便性、经济性,冲洗+熏蒸+涂抹的综合治疗方式能充分发挥臭氧治疗优势,精准灭菌效应,破坏创面常见细菌生物膜,通过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生物膜内菌体间的信号传导,防止菌落聚集;同时,抑制促炎因子表达水平,激活抗炎通路,调节氧化应激,形成自我保护机制,还可松解失活组织,促进自溶性清创,选择性清除炎性肉芽中的降解产物,为健康肉芽生长腾出空间,减少瘢痕形成[8]。

综上所述,臭氧消毒技术可有效抑制感染性创面炎性反应,促进组织上皮生长,改善创面愈合效果和瘢痕评分。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少,部分统计数据可能存在随机偏差,今后可展开大样本量分析,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俊清.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糖尿病天地,2021,18(4):105-106.

[2]谢贻达,彭学文.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对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疗效[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22,20(2):57-60.

[3]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14.

[4]杨杰.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养生保健指南,2020(30):277.

[5]张恒博.医用臭氧对慢性难愈合创面修复效果的临床观察[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4.

[6]谢小红,黄斌,许科铭,等.可调式负压引流联合臭氧水治疗感染性创面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21,27(1):5-7.

[7]彭学文,谢贻达,张丽英,等.人工真皮联合臭氧大自血疗法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

2021,16(26):104-106.

[8]许继芹.臭氧消毒技术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16):5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