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作者: 卞雪慧

摘要:目的 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比较两组血压水平、血压达标率、血管内皮功能[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ET-1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替米沙坦;血压水平;内皮素-1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1]。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会对老年患者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严重损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从而极大地降低患者生活质量,不利于预后[2]。受多种因素作用,老年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调控效果不理想,主要体现在患者遵医行为不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缺乏系统的健康管理、心理因素干扰等,如何优化治疗方案为临床研究重点[3]。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为常见降血压药,前者为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后者为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具有不同的降压机制[4-~5]。本研究旨在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3月~2024年3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男75例,女65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71.36±5.22);观察组男78例,女6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71.25±5.1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60周岁;满足高血压诊断标准[6];病程至少3年;充分知晓研究内容且自愿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非原发性高血压;对研究用药存在过敏反应;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近3个月内有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作史;合并严重的心脏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规格:5 mg/片)治疗,口服,每日1次,每次5 mg。观察组给予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米沙坦(规格:40 mg/片)治疗,口服,每日1次,每次40 mg。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降压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血压:测量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的坐位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测量前嘱患者安静休息5~10 min,测量3次,取平均值。(2)比较两组血压达标率:参照《高血压防治中国指南》,将血压控制达标设定为SBP<140 mmHg和DBP<90 mmHg。(3)比较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4)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如头痛、头晕、心悸、踝部水肿、干咳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压比较

治疗前,两组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血压达标率比较

观察组血压达标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血压达标率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NO、E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ET-1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的一种慢性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随着全球老龄化现象加剧,高血压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健康挑战[7]。因此,选择安全、有效、科学的治疗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苯磺酸氨氯地平属于长效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有效减少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内的量,进而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最终降低血压[8~9]。该药稳定血压效果持久,可减少用药次数,患者治疗依从性高。此外,苯磺酸氨氯地平具有血管内皮保护功能,可促进一氧化氮分泌,维护心血管系统健康,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10]。替米沙坦的主要功能为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II与受体1的相互作用,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减缓血管收缩,减少醛固酮分泌及体内水钠积聚,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压[11]。此外,替米沙坦还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抑制炎性反应等途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12~13]。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观察组SBP、DBP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可协同增效。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在高血压形成及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NO、ET-1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关键指标。NO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放松舒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限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等多种效应;ET-1能够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14~1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NO高于对照组,ET-1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这对预防靶器官损伤、延缓病情进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具有一定的安全性,且多数不良反应症状较轻,患者能够很好地耐受,未对其日常生活和治疗效果产生明显影响。

综上所述,苯磺酸氨氯地平与替米沙坦联合治疗社区老年高血压能够显著降低血压水平,提高血压控制达标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参考文献

[1]陈珂,于俊民,李大鹤,等.老年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4,32(1):26-31.

[2]施旻昊,孟红燕,毛祉瑜,等.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功能性体适能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24,40(25):1952-1957.

[3]林幸.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护理管理中的效果[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1,26(1):96-98.

[4]刘星驰.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观察[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4):165-166.

[5]林娟,邱艳,陈辉阳.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效果及对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达标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23,16(28):1-4.

[6]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2,

19(10):1-12.

[7]Fithri R,Athiyah U,Zairina E.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questionnaire for measuring factors affecting adherence in the elderly with hypertension[J]. J 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 2021,32(4):415-419.

[8]黄燕芬.苯磺酸氨氯地平与贝那普利联合治疗老年患者高血压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26):74-76,79.

[9]黄巍.苯磺酸氨氯地平对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和不良反应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3,20(10):144-145,154.

[10]黄燕嫦,周洁,袁志威.苯磺酸左苯磺酸氨氯地平应用于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23,8(21):196-198.

[11]熊攀,董爱芝,常以芳,等.替米沙坦在高血压中应用及对ACE2表达的调节机制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5):1031-1035.

[12]刘清伟,杨树国,房建海.替米沙坦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23,8(12):120-123.

[13]孙孟华,马佳琪,侯永茂,等.替米沙坦联合苯磺酸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

2023,35(22):40-42.

[14]吴飞,刘海鹏,赵决奎.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内皮细胞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22,47(9):1107-1111,1116.

[15]邹春花.苯磺酸左旋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4,18(5):93-9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