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作者: 宋玉娟 吴梦怡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54例产后SU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予以盆底肌锻炼疗法,观察组予以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疗法,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尿流动力学[最大尿流速(Qmax)、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腹压漏尿点压(ALPP)]及生活质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Qmax、MUCP、ALPP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心理影响、行为受限、社会看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有效促进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生物反馈;盆底肌锻炼;尿流动力学;最大尿流速

压力性尿失禁(SUI)指在腹部压力增加时(如咳嗽、提重物、剧烈运动等)无法控制尿液溢出,多伴随尿急、尿频、腹胀等症状。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约1/3以上女性产后会发生SUI,已成为影响产后身体恢复的重要原因之一[1]。产后SUI主要是因妊娠期间胎儿逐渐增长,骨盆肌力下降,加之分娩过程中的胎儿压迫作用,导致盆底肌、尿道、神经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引起诸多并发症[2]。目前,临床治疗产后SUI的方法较多,均以改善盆底功能为主要目的。盆底肌锻炼为产后SUI常用的康复训练方法,主要通过行为锻炼提高盆底肌肉收缩能力,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但单独治疗整体效果有待提升[3]。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对SUI患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154例产后SU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对照组年龄26~37岁,平均年龄(29.45±2.50)岁;分娩次数1~3次,平均(2.13±0.34)次;体重指数(BMI)21~24 kg/m2,平均BMI(22.10±1.01) kg/m2。观察组年龄27~38岁,平均年龄(29.63±2.43)岁;分娩次数1~3次,平均(2.10±0.35)次;BMI 21~24 kg/m2,平均BMI(22.15±0.98)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SUI诊断标准[4];足月、单胎妊娠;阴道分娩;产后恶露结束;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合并泌尿系统疾病;孕前有SUI;认知功能障碍;巨大儿;既往有盆底手术治疗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以盆底肌锻炼

(1)I类锻炼:指导患者最大限度地收紧会阴、肛门、尿道,保持3~5 s,之后缓慢放松,间隔3~5 s重复收缩,以上为1组,每次锻炼15组,每天锻炼5次。(2)Ⅱ类锻炼:指导患者最大限度地收紧会阴、肛门、尿道后立即放松,连续收缩3~5 s后休息3~5 s,以上为1组,每次锻炼15组,每天锻炼5次。(3)间断排尿锻炼:指导患者排尿时勿持续排尿,可停止1~2 s后间断排尿,尽量控制排尿速度。跳绳、咳嗽等可能诱发SUI,活动前需保持盆底肌收缩,减小压迫感。以上锻炼由专业康复医师指导,连续治疗3个月。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生物反馈疗法

治疗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取半卧位,适当分开双腿,将磁刺激治疗仪探头放置在盆底肌肉区域,连接生物反馈仪,依据反馈信号需求选取治疗模式,每次治疗20~30 min,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I级,无收缩,刻度<10分;Ⅱ级,发生收缩,10分≤刻度≤15分;Ⅲ级,可持续收缩2 s,16分≤刻度≤20分;Ⅳ级,可持续收缩≥5 s,刻度>20分。(2)比较两组尿流动力学:测定最大尿流速(Qmax)、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及腹压漏尿点压(ALPP)。(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5]评估,共22个条目,包括心理影响、行为受限和社会看法3个方面,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功能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Qmax、MUCP、ALP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心理影响、行为受限、社会看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盆底肌对子宫、膀胱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妊娠这一特殊生理阶段,胎儿生长发育会不断增加盆腔组织压力,且胎儿娩出时会进一步增加产道压力,从而加剧对盆底肌及周围韧带的损伤,极易诱发产后SUI。随着我国女性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产后SUI就诊率逐渐增加,虽然该病不会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但漏尿会给女性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困扰。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案治疗产后SUI具有重要意义。盆底肌锻炼为临床治疗产后SUI的经典康复方案,在专业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规范性I类、Ⅱ类锻炼,有效促进会阴、肛门等肌群收缩,从而增强盆底肌运动能力,改善盆底肌功能[6]。同时,间歇性排尿锻炼可帮助患者控制排尿,缓解尿失禁症状。但部分患者难以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导致康复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Qmax、MUCP、ALPP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联合康复方案应用效果显著。生物反馈疗法利用电子仪器实时反馈肌电信号情况,便于医生根据反馈信息调整相应的模式,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可有效避免盲目锻炼[7]。盆底肌磁刺激治疗仪无需电流引导,避免电刺激引起的不适感及皮肤刺激,相比传统电刺激更加安全、无创,在盆底肌区域放置磁刺激治疗仪探头,可利用磁场刺激盆底肌肉,提升神经兴奋度,促进盆底肌群进行被动规律性收缩活动,有效提高盆底肌功能与力量,最终达到控尿目的[8]。该治疗方式配合盆底肌锻炼,可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升盆底肌弹性,提高控尿能力。

产后SUI会不自主流出尿液,已有学者指出,这一现象对女性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9]。因此,积极评估患者生活质量也可反映整体治疗效果。I-QOL问卷为临床评估产后SUI患者生活质量常用工具,包括社会、身体及心理状况。本研究发现,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心理影响、行为受限、社会看法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康复方案可有效减轻疾病对产后SUI患者心理、行为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与程晓真等[10]研究相似。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可有效促进产后SUI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改善尿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益琦,周伟伟,虞佳瑜,等.盆底肌康复训练配合瑜伽运动在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消极情绪和康复依从性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7):1193-1196.

[2]吴金梅,邢忠兴,郭丽芳,等.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及尿流动力学的影响[J].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5):100-103.

[3]李秀金.蚁持缨.陈益萍.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联合Kegel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盆底肌力及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8):159-162.

[4]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盆底学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7,52(5):289-293.

[5]全晓洁.常小霞.沈玮.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生活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10):1066-1069.

[6]李鸿,单腾飞,沈敏燕.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和性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23,38(16):2953-2956.

[7]张芸芸,何泽真,罗艳琼,等.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产后早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性科学,2022,31(11):91-95

[8]蔡文智,张焱,陈玲,等.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初产妇和经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2):141-145,150.

[9]孙迎春,陈艳,邓珉珍.肌电生物反馈结合悬吊训练法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肌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3):5577-5580.

[10]程晓真,牛延峰.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J].河南医学研究,

2022,31(8):1442-144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