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影响分析
作者: 刘红 莫品儿 周桂好摘要:目的 观察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COPD吸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戒烟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家庭参与式干预,比较两组烟草依赖程度、生活质量、呼吸困难严重程度、照顾者家庭负担情况以及再入院率。结果 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烟草依赖程度、SGRQ、CAT、mMRC以及家庭负担情况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可有效减轻COPD患者烟草依赖程度和呼吸困难严重程度,降低照顾者家庭负担情况与患者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家庭负担;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再入院;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出现的肺气肿或支气管炎,其中个体因素包括吸烟、呼吸道感染等,环境因素包括粉尘、空气污染等。吸烟与COPD密切相关,吸烟者COPD患病率高于非吸烟者,戒烟对COPD防治至关重要。很多COPD吸烟者烟龄较长,其对尼古丁的依赖性较大,且戒烟意识并不强烈,容易复吸[1]。面对这一庞大的戒烟需求队伍,医护人员介入协助吸烟者有效戒烟十分必要。家庭参与式护理在患者治疗疾病期间的重要性,鼓励家庭参与护理,与医护人员一起实现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对COPD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8月医院收治的COPD吸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研究组男50例,女10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3.64±10.16)岁;烟领25~30年,平均烟龄(27.78±8.51)年;对照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50~65岁,平均年龄(52.71±11.70)岁;烟领25~30年,平均烟龄(27.54±7.31)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得到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COPD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满足《中国临床戒烟指南》中烟草依赖诊断标准;入院时吸烟时间最少2年,且处于持续吸烟状态,吸烟量最少每天5支;均未戒烟且病情处于稳定期;患者及家属知情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病情严重;伴随支气管哮喘、肺癌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或肿瘤等其他对生活质量存在严重影响的疾病;存在精神障碍或其他不能有效沟通的情况;入组前正在通过其他方式戒烟。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戒烟干预
入院后,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创建信息档案,为其介绍COPD相关知识,分发戒烟手册,其中包括戒烟方式、吸烟危害等内容。出院前干预患者戒烟,了解其吸烟状态,介绍疾病与吸烟之间的联系,必要时使用戒烟药物。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邀请其入群,居家过程中通过微信群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解答问题。医护人员每月定时通过电话与患者沟通,了解戒烟进展并给予必要的建议。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家庭参与式干预
(1)创建家庭参与式戒烟小组:由呼吸科、营养科医护人员组成。其中,医师负责评估患者烟草依赖程度;营养师负责饮食干预;专科护士负责健康宣教,提供戒烟咨询,定时随访,处理治疗期间患者存在的问题、困难;呼吸科护士整理、统计数据。
(2)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第一,家庭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分发健康手册,播放宣教视频,介绍疾病知识、心理护理、吸烟对病情的负面影响等内容。针对需通过药物戒烟者,向其家属介绍强调规范用药对提高戒烟成功率的重要性。建立家庭联系群,方便及时沟通。第二,家庭戒烟干预。医师为出院患者制订戒烟计划,患者及家属共同规定戒烟日,介绍戒烟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明确随访时间;家属需建立利于患者戒烟的环境,监督患者根据确定的戒烟日戒烟,定时用药和随访;向患者强调COPD介绍急性加重与吸烟的联系,说明生命健康对家人的重要性,增加其戒烟意识;若察觉患者存在吸烟倾向,需要积极进行行为干预;若患者复吸,应记录复吸原因,向戒烟小组说明情况,由医师确定行为干预措施,必要时调整戒烟药物。第三,家庭情感支持。嘱咐家属注意戒烟过程中患者心理改变,协助患者始终保持戒烟思想,告知患者戒烟期间伴随的戒断症状,如受挫感、吸烟渴求等,及时给予患者关爱和理解。患者出院后会伴随较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家属应适时给予鼓励,发现异常时及时与戒烟小组联系,寻求专业指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烟草依赖程度:采用烟草依赖评估量表(FTND)评价,总分为0~10分,分数越高表示依赖程度越严重[3]。(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和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估。SGRQ包括3个维度,每个维度100分,评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差;CAT总分为0~4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受影响越严重。(3)比较两组照顾者家庭负担情况:采用家庭负担量表(FBS)[4],采用3级评分,0分为没有负担,1分为中等负担,2分为严重负担。(4)比较两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5]评估,分为5级(0~4级),级别越高提示患者呼吸困难情况越重。(5)观察干预6个月期间患者再入院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烟草依赖程度比较
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烟草依赖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SGRQ、CAT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家庭负担情况评分比较
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家庭负担情况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呼吸困难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mMRC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2.5 两组再入院率比较
观察组再入院12例,再入院率20.00%;对照组再入院28例,再入院率4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吸烟是使COPD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一个重要且可预防因素。有长期吸烟史、每天吸烟数量大且已有呼吸道慢性炎症症状或小气道功能受损,但尚未达到诊断COPD标准的群体,被认为是COPD高危人群,有较高的机会进展为COPD。
戒烟属于十分复杂的过程,与之关联的因素较多,如社会、家庭、个人等,且很难建立固定方式,需按照个人文化水平、健康状况、戒烟思想是否强烈、吸烟程度确定个性化护理措施。研究表明,在戒烟干预过程中,及时管控戒断症状对预防复吸具有关键作用[6]。早期戒烟阶段常伴随强烈吸烟渴求,并出现易怒、焦虑等生理与心理反应,这是导致戒烟失败和复吸的重要诱因。在家庭参与式戒烟模式中,家属与医护人员协同开展健康教育,重点强调吸烟对疾病康复的阻碍以及健康对家庭的重要性。亲属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结能有效增强宣教效果,促进患者形成正确的戒烟认知。尼古丁为烟草中的成瘾性成分,戒断后可能引发情绪波动,此时采用药物干预和行为疗法可有效缓解戒断不适,巩固戒烟行为。同时,家属通过情感沟通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给予针对性心理支持,通过情感激励能显著提升戒烟信心。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烟草依赖程度、SGRQ、CAT、mMRC以及家庭负担情况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可有效减轻COPD患者烟草依赖程度和呼吸困难严重程度,降低照顾者家庭负担情况与患者再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红,莫品儿,周桂好.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对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再入院风险的影响[J].医药前沿,
2023,13(22):83-85.
[2]张春瑾,向邱,徐素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家庭参与式戒烟干预的效果评价[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20,37(9):73-76.
[3]杨添文,杨丽芬,任朝凤,等.督导戒烟及肺康复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戒烟效果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41(2):104-109.
[4]薛莉萍,姚柳贤,姚雪霞,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在改善慢阻肺患者戒烟依从性及肺功能中的作用[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9(3):382-383.
[5]张广红.同伴支持互助干预模式对慢阻肺患者戒烟依从性与自我护理能力的改善效果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0(12):0120-0120122.
[6]杨丽芬,杨添文,任朝凤,等.督导戒烟对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AT、mMRC、SGRQ评分及再入院风险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21,20(11):76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