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作者: 钟妍梅 钟恒芳 覃粟 王荟媚 韦荣鲜 陈梅 刘倩摘要:目的 探讨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知-信-行情况以及就医满意度。结果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知-信-行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知-信-行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就医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可增强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就医体验。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生活质量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于深静脉内出现异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一般见于下肢[1]。DVT为血管外科常见病,患者伴有肢体肿胀、疼痛等表现,且随着疾病发展存在血栓脱落的风险,可引发肺动脉栓塞,累及生命安全[2]。既往研究指出,即便通过规范、标准的抗凝干预,仍有部分患者不能遵照医嘱用药,擅自减药,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出血等并发症,使其生活质量下降[3]。强化急性期DVT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确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是控制疾病进展、改善预后、促进康复的关键。跨理论模型为行为概念模型(TTM),结合患者行为改变意愿与时间将行为改变过程划分为5个阶段,重点关注患者每一阶段的需求,意识到人的行为转变是一个复杂而持续的过程,从而协助构建健康行为,不断提升自护能力,加快疾病康复[4]。本研究旨在探讨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对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第3版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无沟通障碍;规范运用抗凝药物干预;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伴有其他出血倾向无法完成血栓治疗过程;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合并其他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1)术前:医护人员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介绍DVT致病因素、危害性、预后等相关知识。指导患者抬高患肢、卧床休息,严禁按摩患肢,以免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严禁患肢冷热敷,以免血管收缩影响循环或造成皮肤烫伤。每日测量下肢腿围周径,评估疼痛情况、血运、感觉活动。
(2)术中: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与手术医生有效配合,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评估疼痛情况、足背动脉搏动、下肢血运、感觉、活动等情况,每日测量下肢腿围周径,与术前进行对比,观察导管固定、手术穿刺处渗血情况以及术后使用抗凝溶栓药有无出血表现。指导患者多饮水,摄入低脂清淡、促消化食物,忌辛辣、油腻食物。指导患者有效活动,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指导患者戒烟,以免烟草中的尼古丁引起血管收缩,影响患肢血液循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减轻不良情绪。随访3个月。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TTM健康教育
(1)组建干预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参与TTM健康教育文献查阅、培训、学习,积累临床知识,丰富心理学相关知识储备与经验。
(2)构建TTM健康教育框架:患者并未存在改变当下行为意愿的无意向阶段;存在转变行为的意向,但缺乏实施规划的意向阶段;已存在改变行为意愿并做好充分准备的准备阶段;积极落实行为转变相关策略的行动阶段;行为已转变且具一定平稳性的保持阶段。
(3)TTM健康教育:第一,无意向阶段。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患者对DVT的掌握程度,结合收集的信息分析患者内心需求与认知影响因素,引导患者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拟定干预策略。第二,意向阶段。落实健康教育,诊疗时安排一次30 min的健康教育,形式包括视频、图文手册、宣传彩页等,帮助患者掌握DVT常识、危害性、并发症等相关知识,不断提升其自护能力,使其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增强行为改变决心。第三,准备阶段。借助言语鼓励、心理暗示、案例法等激励患者踊跃参与行为改变,邀请患者拟定行为转变计划,嘱其严格坚持,指导家属做好监督工作,提供情感支持。第四,行动阶段。小组成员巡房时引导患者讲述疾病管理期间遇到的问题,与患者一同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据此拟定针对性的健康指导方案,强化健康行为认知。第五,保持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当前行为转变计划实施状况,依据其描述评估执行程度,解决存在的问题,并随时调整完善,针对患者出现的良性改变给予正性评价,执行状况欠佳者应鼓励家属一同参与自我管理,不断提升患者疾病管理能力,保持健康行为。随访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估,包括自我概念(8个条目)、自我责任感(6个条目)、自我技能(12个条目)和健康知识(17个条目)4个维度,总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护能力越高。(2)比较两组知-信-行情况:采用自制知-信-行量表评估患者DVT相关知识、态度以及采取的行动,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知-信-行效果越好。(3)比较两组就医满意度:采用自制就医满意度调查表评估,包括服务态度、沟通技巧、用药/活动指导等内容,总分为100分,>90分为很满意,80~90分为满意,<8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很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知-信-行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知-信-行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知-信-行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就医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就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健康教育让患者获得防范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知识,引导患者在思想、行动上发生改变,降低或消除不利于身心发展的高危因素,从而防范疾病、改善预后、维持身心健康。常规健康教育已无法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由此,TTM健康教育相应而生。TTM也称行为分阶段转变理论模型,将人的行为改变过程分为无意向、意向、准备、行动和维持5个阶段,运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际沟通的策略与技巧,唤起意识,运用程序、经验,改变某个处于静止状态或停滞不前的行为过程[5]。
本研究中,干预后研究组自我管理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知-信-行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就医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在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TTM健康教育模型根据患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需求以及行为变化差异拟定干预策略,通过图文并茂的资料落实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其重新认识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以及因疾病认识不足产生的焦虑、害怕等情绪,采取积极主动应对措施,增强自我护理意识与治疗信心,从而积极参与护理活动,增强行为改变决心,并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同时,鼓励家属共同参与,并提供情感支持,做好监督工作,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
综上所述,跨理论模型健康教育可增强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遵医行为,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就医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召召,张浩涵,于海笑,等.基于Donabedian模型构建静脉血栓栓塞症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24,10(19):3503-3507.
[2]陈思洁,闻春波,陈文倩.基于肯定效果多维度纵深强化护理在肺癌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19):159-162.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3版)[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7,32(9):807-812.
[4]赵雅波,闫小龙,王元勇,等.基于肺癌专病库和IMB模型建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应用[J].空军航空医学,2024,41(4):360-364.
[5]朱灵芝,刘建花,代姗姗,等.多模式院内宣教结合回授法对结肠癌患者术后DVT自我管理信念与能力的影响[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