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MEA模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 冼昌艳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模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FMEA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S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改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整体疗效。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护理;动脉血氧分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和痰液增多[1~2]。常规护理方法侧重于症状控制,缺乏系统性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导致患者依从性不高[3]。基于失效模式以及效应分析(FMEA)模式是一种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旨在识别潜在故障模式及其影响,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改进措施[4~5]。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FMEA模式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3.50±3.69)岁;病程4~14年,平均病程(8.50±1.10)年。研究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73.85±3.02)岁;病程4~13年,平均病程(8.30±1.2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6];入组前4周内未出现急性加重,病情稳定;患者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衰竭或恶性肿瘤等合并症;有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无法理解研究内容;处于急性呼吸衰竭或需长期依赖机械通气支持状态。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每日早晚记录患者呼吸状况,遵医嘱给予患者雾化吸入治疗。对于氧饱和度不足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低流量氧疗;同时,每日检查氧气设备的正常运作情况,及时更换氧气瓶。指导患者有效咳嗽技巧,促进排痰,定期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引流。指导患者摄入富含蛋白质、高热量且低盐饮食,确保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每日清洁口腔2~3次,用温盐水漱口;检查皮肤状况,涂抹保湿乳液,预防皮肤干燥破裂。定期调整患者体位,预防压疮。

1.2.2 研究组给予FMEA模式护理干预

(1)组建FMEA风险护理培训小组:医师负责提供COPD患者病情资料、临床表现以及诊疗计划;主管护师组织团队会议、安排培训课程、制定具体的风险管理计划,监督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执行;责任护师负责患者日常护理工作,包括药物管理、氧疗管理、吸痰操作等,根据具体操作经验,向小组汇报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可能的风险点,每日交班时汇报护理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小组成立后,先进行一轮FMEA模式专题培训,每周召开1次例会,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护理情况。

(2)识别潜在风险与总结失败模式:小组成员查阅最新的学术期刊、临床指南以及COPD护理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SOP),系统性收集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失败模式,结合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讨论失败模式。如药物管理问题主要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未被充分考虑,老年患者认知障碍或听力问题导致无法按时服药,护理人员缺少针对性的监督;工作任务繁重可能导致药物核对环节被忽略,尤其是吸入药物剂量确认;氧疗管理问题与设备检查不充分、方案个体化不足有关,护理人员交班后未能持续监测设备,且未根据患者动态情况调整氧疗浓度;呼吸道管理问题体现在体位引流计划执行不规范、痰液监测不到位,夜班工作量大时吸痰操作常被延误。对失败模式的严重性、发生频率和可检测性进行评分,评估每个环节风险优先情况,确定最需优先干预的高风险环节。

(3)制定并实施风险护理干预计划:药物管理,每次给药时由至少2名护理人员核对患者药物名称、剂量、给药途径和时间,使用条码扫描系统记录,减少人为错误;对于吸入性药物,护理人员需全程监督患者使用过程,确保其掌握正确吸入方法,并在用药后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如有异常,30 min后复查;同时,护理站对药物进行统一标识并分类存放,设立警示标签,要求每班次进行药物盘点,确保药物存放和使用准确。氧疗管理,每天校准氧疗设备,确保氧气流量和浓度符合医嘱标准,每2 h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90%或呼吸异常时,需及时调整氧疗参数并报告医生;夜间安排专人每4 h检查设备,确保氧气供应稳定;对于长期接受氧疗的患者,每3天复查血气分析,防止CO2潴留,并据此调整氧疗方案。呼吸道管理,制定个性化体位引流计划,根据患者病情调节引流方式,定时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观察痰液颜色、量和性质;咳痰困难者每6 h吸痰1次,吸痰时需动作轻柔,避免损伤气道,密切观察患者面色和呼吸,操作结束后记录吸出的痰液性状,患者呼吸改善情况;每日进行呼吸训练,记录肺功能改善情况。出院后护理,向患者及家属演示正确的氧疗设备操作方法和药物使用方法,给予家庭护理指导,如排痰、呼吸功能锻炼等,定期随访。

(4)风险护理:小组定期开展专项课程培训,培训结束后实施考核,考核成绩与个人绩效紧密相关,激励护理人员掌握新技能。定期组织危急情况模拟演练,增强护理人员应对突发呼吸衰竭、设备故障等紧急情况的处置能力,提高应急处理效率。引入智能化护理设备,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和设备状态,一旦设备出现异常,系统会自动发出警报,护理人员能够迅速响应,实时记录护理操作,减少手动记录错误,便于管理层监控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监控措施包括每日护理质控检查,内容涉及设备运行、体位引流执行以及药物管理记录,发现问题即时反馈并进行改进。对于接受长期氧疗的患者,需每日进行血气分析,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调整护理方案。定期收集患者反馈,分析护理中的问题并持续改进。每月召开改进会议,针对发现的不足调整护理流程,确保护理质量持续提升。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患者症状改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的症状减轻,日常活动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整体病情稳定,无明显复发;有效,患者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的症状有所缓解,日常活动能力有一定改善,但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病情趋于稳定,复发频率减少;无效,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病情加重或复发频繁[7]。总有效=显效+有效。(2)比较两组血气指标:抽取患者动脉血2 mL,采用血气分析仪检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5.0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血气指标比较

研究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SaO2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OPD是一种以持续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患者,其病理机制涉及气道慢性炎症和肺泡弹性回缩减弱,导致气体交换功能障碍,病情进展缓慢且不可逆[8]。老年患者因肺功能自然衰退,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导致免疫力下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COPD症状更为严重,反复急性加重是导致病死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临床在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FMEA模式护理旨在通过识别潜在的护理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提前制定并优化护理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护理质量[9]。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aCO2低于对照组,PaO2、SaO2均高于对照组(P<0.05)。FMEA模式中,护理小组分析可能导致护理失效的因素,预先识别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应对策,从而使护理过程更加全面和个性化。FMEA模式不仅关注疾病本身管理,还重视患者全身状况,包括心理、营养、运动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呼吸训练、药物管理、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症状,减轻呼吸困难、减少咳嗽,改善气体交换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从而减少急性发作频率,延缓病情恶化。

综上所述,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气指标改善,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整体疗效。

参考文献

[1]董汉禹,王珺,蔡成森,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预防对策[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10):6-11.

[2]朱毓萍,黄蓓.前馈控制理念结合FMEA模式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优质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3,42(7):1275-1278.

[3]季铃,李玮玮,居玲玲,等.以FMEA模式为基础的正向促进式健康教育对肝癌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22,28(15):23-26.

[4]黄凤,秦秀芳.基于FMEA模式的护理措施在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1,28(11):1393-1396.

[5]王肖芳.FMEA模式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效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6):1073-1076.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工作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1,44(3):170-205.

[7]崔立静,安然,王亮,等.乌美溴铵维兰特罗吸入粉雾剂治疗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医药,2023,18(8):1160-1164.

[8]于佳,张静,黄艾弥,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外科患者术后肺部多药耐药菌感染防控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3,33(15):2382-2386.

[9]刘小娟,焦丽艳,付继京,等.基于FMEA模型的预防性管理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肺部感染中的应用[J].河北医药,2023,45(19):2937-294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