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信号与预防要点

作者: 闫梅 李霞波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常见且对视力影响最大的一种,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保持现有视力、延缓疾病进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与长期高血糖导致的视网膜微血管损害密切相关。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通路激活,山梨醇在细胞内蓄积,引起细胞渗透压改变,导致细胞水肿、功能障碍。同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增强,形成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可与视网膜血管壁的胶原蛋白等成分交联,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血流灌注减少。此外,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蛋白激酶C激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均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周细胞丢失、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进而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形成、出血、渗出、水肿以及新生血管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严重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视力下降。

早期信号

视物模糊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最常见的表现是视力模糊,仿佛眼前蒙上了一层薄雾,使得日常阅读、看电视或远距离视物变得困难。此外,有些患者可能会经历视力突然下降的情况,尤其是在病情迅速进展时。这种视力变化可能伴随着对比敏感度的降低,即区分不同亮度或颜色细微差别的能力减弱,使得在暗处或强光环境下视物更加困难。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遇到视觉扭曲的现象,比如直线看起来变得弯曲或波浪状,这是视网膜结构受损的直接反映。

视野缺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可能导致视野缺损,患者会感觉眼前的可视范围变小。例如,在看东西时,可能会发现某个方向的物体看不到了,或者在行走过程中容易撞到旁边的物体。这是因为视网膜上的神经纤维层受到病变的影响,出现局部缺血、坏死,导致相应区域的视觉信号无法正常传导至大脑,从而产生视野缺损。

眼前黑影飘动

许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会诉说眼前有黑影飘动,这种黑影通常呈点状、线状或片状,形状不规则,可随眼球转动而飘动,在明亮的背景下更为明显。这是由于视网膜病变导致视网膜出血、渗出,血液或渗出物中的细胞成分或杂质在玻璃体腔内漂浮,投影在视网膜上形成黑影,即所谓的“飞蚊症”。

视物变形

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累及黄斑区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视物变形的症状。例如,看直线时会感觉直线变弯曲,看物体的形状、大小发生改变,或者原本清晰的图像变得扭曲、模糊不清。黄斑区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区域,负责中心视力和色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黄斑区水肿、渗出或新生血管形成等病理改变,会破坏黄斑区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从而引起视物变形。

预防要点

严格控制血糖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基础和关键。患者应遵循个体化的治疗原则,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药物治疗以及血糖监测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 mmol/L,餐后2 h血糖应低于1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应控制在7.0%以下。对于年轻、无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更为严格;对于老年患者、合并有心血管疾病或低血糖风险较高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但也应避免血糖过高或波动过大。

积极管理血压

控制血压对于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样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对于血压升高的患者,首先应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限制钠盐摄入、减轻体重、增加运动、戒烟限酒等。如果非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其中,ACEI和ARB类药物不仅具有降压作用,还可通过改善视网膜微循环、减少尿蛋白等作用,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作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首选降压药物。

调节血脂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血脂管理,定期检测血脂指标。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应首先采取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如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周进行至少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如果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脂仍未达标,应考虑加用调脂药。对于以高LDL-C血症为主的患者,首选他汀类药物;对于高TG血症为主的患者,可选用贝特类药物;对于混合型血脂异常患者,可联合使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但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横纹肌溶解。

定期眼部检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测量、散瞳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等,以了解眼部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程度和类型。此外,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部检查;已出现轻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者,每6~9个月检查一次;对于重度NPDR或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应每3~6个月检查一次。通过定期眼部检查,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早期信号,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应遵循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和血脂水平;减少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糕点等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血糖和血脂波动过大。同时,应注意饮食的均衡和多样化,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2)适量运动: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 min的中等强度运动。运动时应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血糖波动或低血糖反应。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均会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戒烟,避免被动吸烟,并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含量不应超过25 g,女性不应超过15 g。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视网膜血液循环,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保护视网膜免受进一步的损害。

(4)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导致血糖波动,进而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患者应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旅游、参加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提高生活质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