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服用中药汤剂
作者: 王俊霞 焦望 常欢有时候身体不舒服了,医生会开上几服中药汤剂。这中药汤剂到底咋喝才对呢?
认识中药汤剂
简单来说,中药汤剂就是把各种中药材放到一起,加上水煮出来的药水。相比于西药,中药汤剂具有以下的优势。
针对性强
医生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身体状况、病症表现以及体质差异,精心调配出独一无二的方剂,真正做到一人一方,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比如,同样是咳嗽,有的人是因为上火引起的,有的人是因为着凉了,此时,医生会根据不同的原因,开具不同的中药汤剂,这样治疗起来效果更好。
副作用相对较小
和西药比起来,中药汤剂的副作用一般比较小,因为其药材大多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或者矿物质,对人体较为温和。但并不是说中药就完全没有副作用,所以服用前一定要听从医生指导。
整体调理身体
中药汤剂可不只是能治病,还能对身体进行整体调理。比如,有的人身体比较虚弱,容易生病,医生可能就会开一些补气血、增强免疫力的中药汤剂,让身体变得强壮起来。
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药汤剂在治疗各种疾病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有效方剂和治疗方法。很多疑难杂症通过中药汤剂的调理,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药汤剂在一些疾病的康复期和预防保健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更快地恢复健康,预防疾病的再次发生。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有哪些
选好煎药器具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陶瓷锅或者不锈钢锅。这些锅性质比较稳定,不会和中药发生化学反应,能保证药效。可千万别用铁锅、铝锅,金属锅容易和中药起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药材要不要洗
一般来说,中药材在炮制的时候就已经洗过了,所以煎煮之前不需要再洗。要是药材表面有明显的灰尘或者杂质,可以用清水快速冲一下,但不能泡太久。
加多少水合适
加水的量得根据药材的多少和质地来定。一般来说,要没过药材2~3 cm。如果药材比较蓬松,吸水性强,就多加点水;要是药材比较紧实,吸水性差,就少加点水。
掌握好火候和时间
不同的药材煎煮的时间和火候不一样。解表药、清热药一般煎煮时间短,火候大一点;补益药煎煮时间长,火候小一点。具体怎么煮,最好咨询医生或者药师。
煎煮次数
中药汤剂一般可以煎煮2~3次。第一次煮完,把药液倒出来,再加水煮第二次,第三次也一样。把三次煮的药液混合在一起,然后分成几次喝,这样药效比较均匀。
正确服用中药汤剂的时间
饭前服
如果是治疗胃肠道疾病或者需要补养身体的中药汤剂,可以在饭前半小时喝。这样药物能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吸收得更好。比如,要是脾胃虚弱,医生开了一些健脾养胃的中药汤剂,那在饭前喝比较合适。
饭后服
对胃肠道有刺激的中药汤剂,像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等,最好在饭后半小时喝,这样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比如,有些清热泻火的中药可能比较寒凉,对胃有一定的刺激,饭后喝就会好一些。
睡前服
安神助眠的中药汤剂可以在睡前半小时喝,能帮助更好地助眠。
空腹服
驱虫药、泻下药等可以空腹喝,这样能让药物迅速发挥作用。例如,肚子里有蛔虫,吃驱虫药的时候空腹喝,效果也会更好。
服用中药汤剂的剂量
中药汤剂的剂量得根据病情轻重、年龄、体质等因素来定。
成人剂量
成人服用中药汤剂的剂量一般为每次150~200 mL,每日2次。具体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以及药物的性质来确定。对于病情较重或体质较强的患者,剂量可以适当增加;对于病情较轻或体质较弱的患者,剂量则应适当减少。对于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乌头、附子等,需要严格控制剂量,避免发生中毒反应。
儿童剂量
儿童服用中药汤剂的剂量应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3岁以下的儿童,剂量为成人的1/4~1/3;3~7岁的儿童,剂量为成人的1/3~1/2;7~12岁的儿童,剂量为成人的1/2~2/3。在给儿童服用中药汤剂时,要注意药物的口感和气味,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蜂蜜、冰糖等调味剂,以提高儿童的服药依从性。
当然,如果医生有特殊要求,就一定要遵医嘱,不能自行加量或者减量,防止影响治疗效果。
中药汤剂的温度
温服
大多数中药汤剂都适合温服,也就是把药液加热到30 ℃~40 ℃。温服能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也有利于药物吸收。一般情况下,温服是比较常见的喝法,不会太凉也不会太热,对身体比较好。
热服
治疗风寒感冒、寒证胃痛等疾病的中药汤剂可以热服,就是把药液加热到40 ℃以上喝。热服能增强药物的发散作用,帮助身体发汗,缓解病情。比如,着凉感冒的患者要趁热喝中药汤剂,能让身体出汗,把寒气逼出来。
凉服
治疗热证、出血证等疾病的中药汤剂可以凉服,即把药液放凉了喝,能起到清热凉血的作用。要是出现上火、有热证,喝凉的中药汤剂可能效果会更好。
服用中药汤剂的禁忌
(1)饮食方面:在喝中药汤剂期间,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腥膻等食物。比如,在服用清热药时,吃辛辣食物会抵消药效,甚至加重病情;服用补药时,若食用萝卜等破气的食物,可能会减弱补药的功效。此外,不同的病症也有不同的饮食禁忌,如肠胃疾病患者应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2)特殊禁忌也不能忽视:有些中药汤剂有特定的禁忌,例如服用人参时不能同时吃萝卜和茶叶,因为萝卜会破气,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茶叶中的成分可能与人参发生反应,影响药效。服用地黄时不能吃葱、蒜、萝卜等,以免影响地黄的滋阴补肾功效。在服用中药汤剂之前,一定要向医生或药师咨询清楚具体的禁忌,避免因误食而影响治疗效果。
(3)药物相互作用:服用中药汤剂还应注意与西药的相互作用。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会与西药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的复合物,降低药物的吸收和疗效。如果需要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应间隔1~2 h,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在同时服用中药和西药时,一定要告知医生,以便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指导。
(4)情绪状态不佳:情绪和生活习惯也会对服用中药汤剂产生影响。在服药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进而影响药效。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药汤剂的治疗作用。
(5)服药温度:中药汤剂一般以温服为宜,即温度在37 ℃~40 ℃。温服可以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温服还可以使药物的性味得以充分发挥,提高治疗效果。例如,一些治疗脾胃虚寒的中药汤剂,温服可以更好地温暖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在某些情况下,中药汤剂也可以热服或冷服。热服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寒证等疾病的方剂,可以使药物的温热之性迅速发挥作用,帮助患者发散风寒、温通经络。冷服可以使药物的寒凉之性更好地发挥作用,清热泻火、解暑降温。例如,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汤剂,冷服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的发热、口渴等症状。
总之,只有充分了解并遵守这些禁忌,才能确保中药汤剂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帮助更快地恢复健康。
中药汤剂的储存方法
中药汤剂的储存方法很重要,正确储存可以保证药效,避免变质。
煎好的中药汤剂要及时服用。如果不能及时服用,应放在冰箱里冷藏保存。一般来说,中药汤剂在冰箱里可以保存3~5 d,这是因为低温可以减缓细菌的生长和药物成分的变化,从而保持汤剂的药效。
在从冰箱里取出中药汤剂时,要加热后再服用。可以用微波炉加热,但要注意控制时间和功率,避免过热导致药物成分被破坏。也可以用热水浴的方法加热,即将装有中药汤剂的容器放在热水中,通过热传递使汤剂升温。但同样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加热到适宜饮用的温度即可,通常在30 ℃~40 ℃。
如果中药汤剂出现异味、沉淀、变色等情况,就不能再服用了。其中,异味可能是细菌滋生或药物变质产生的;沉淀如果不是正常的药物成分沉淀,可能意味着药物发生了变化;变色也可能是药物变质的表现。
此外,在储存中药汤剂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容器。最好使用干净、密封的玻璃瓶或塑料瓶,避免使用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可能会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同时,要将容器密封好,防止空气、水分和细菌进入,进一步保证汤剂的质量。
注意事项
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喝中药汤剂,因为医生会根据病情给开具合适的药方,并会详细告知喝法。千万不要自行购买中药汤剂服用,否则可能不仅治不了病,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要按照医生的要求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汤剂,不能随意改变剂量、时间和方法。
如果喝中药汤剂的时候出现不适症状,像恶心、呕吐、腹泻等,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相比西药,中药汤剂见效可能比较慢,所以要遵医嘱坚持服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药汤剂是中医的宝贵财富,只要正确使用它,就能更好地为我们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