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检查能诊断哪些疾病
作者: 袁宗成在医学领域,超声检查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已经成为临床医生不可或缺的工具,不仅具有高性能、多功能、高分辨率、高清晰度的特点,而且检查方便,可多次重复,因此在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多方面详细介绍超声检查能诊断的疾病种类。
消化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
肝脏疾病
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非侵入性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质地以及内部回声的变化,从而初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病变。
(1)肝血管瘤:超声检查能显示肝脏内血管瘤的大小、形态及位置,其内部回声通常表现为均匀的高回声区,边界清晰。
(2)肝炎:在肝炎早期,超声检查可能仅表现为肝脏回声稍增粗、增强。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肝脏肿大、回声不均匀等改变。
(3)肝硬化:超声检查可发现肝脏表面不光滑,呈波浪状或结节状,肝实质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匀,同时可能伴有门静脉增宽、脾大等改变。
(4)脂肪肝:超声检查下,脂肪肝的肝脏回声会明显增强,且后方回声衰减,肝血管纹理显示不清,这些特征性表现有助于脂肪肝的诊断。
胆道系统疾病
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是胆汁储存和排泄的重要通道。超声检查对于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
(1)胆囊结石:超声检查是诊断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其准确率极高,胆囊结石在超声检查下表现为胆囊内的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且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2)胆囊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腔内可能伴有积液或积脓,有助于胆囊炎的诊断。
(3)胆管结石:对于胆管结石,超声检查也能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但受气体干扰等因素影响,其诊断准确率可能略低于胆囊结石。
(4)胆管炎:超声检查可观察胆管壁的变化及胆管内胆汁的流动情况,辅助诊断胆管炎。
此外,超声检查可评估胆道系统的功能状态,如观察胆汁的排泄是否顺畅等,这对于胆道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胰腺疾病
胰腺位于腹腔深处,解剖位置特殊,传统检查手段(如X线、CT等)难以全面观察。而超声检查凭借高分辨率和清晰的图像质量,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胰腺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回声减低或增强等改变,同时可能伴有胰周积液或胰管扩张等征象,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
(2)胰腺癌:超声检查虽然不如CT或MRI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准确性高,但仍能发现部分胰腺癌的肿块,观察其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超声检查还能评估胰腺周围血管和淋巴结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
肾脏疾病
(1)肾结石: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肾脏内的结石,包括其大小、位置和形态。通过超声检查,医生可以判断结石是否引起肾积水等并发症,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2)肾囊肿:肾囊肿在超声检查下表现为肾脏内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超声检查可准确地区分单纯性肾囊肿和复杂性肾囊肿,并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3)肾肿瘤:超声检查能发现肾脏内的肿瘤性病变,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通过观察肿瘤的形态、大小、边界和内部回声等特征,超声检查可为肾肿瘤的诊断提供初步线索。
膀胱疾病
(1)膀胱结石: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膀胱内的结石,包括其大小、数量和位置,通过观察结石的回声特征。超声检查可准确地区分膀胱结石与其他膀胱内病变。
(2)膀胱肿瘤: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肿瘤性病变,并初步判断良恶性。对于疑似膀胱肿瘤的患者,超声检查还可引导进行膀胱镜检查或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生殖系统疾病
(1)前列腺疾病: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前列腺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变化,从而发现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病变。通过观察前列腺的回声特征和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可为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初步线索。
(2)子宫疾病: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子宫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结构变化,从而发现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通过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回声特征等信息,超声检查还可为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筛查提供重要依据。
(3)卵巢疾病: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卵巢内的囊肿、肿瘤等病变,并初步判断其性质。对于疑似卵巢肿瘤的患者,超声检查还可引导进行进一步的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1)心脏结构观察:通过超声心动图,医生可详细观察心脏各腔室(如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的大小、形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发现心脏结构的异常。
(2)瓣膜功能评估: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心脏瓣膜(如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的活动情况,评估其是否存在狭窄、关闭不全等病变。
(3)血流动力学分析:利用多普勒超声技术,可分析心脏内的血流速度和方向,评估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超声检查能准确地进行诊断,并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心脏瓣膜病
(1)瓣膜形态观察: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厚度及钙化情况,评估瓣膜是否存在结构性异常。
(2)瓣膜功能评估:通过观察瓣膜的开闭情况,超声检查可评估瓣膜的功能状态,如是否存在狭窄或关闭不全,并测量狭窄程度或反流程度。
(3)血流动力学影响分析: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分析瓣膜病变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如心脏输出量、心室压力等指标的改变。
冠心病
(1)心脏功能评估:超声检查可评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如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了解心脏的整体功能状态。
(2)心室壁运动观察:通过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可判断心肌缺血或梗死的部位和范围,为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3)血流动力学监测:结合多普勒超声技术,可监测冠心病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心脏输出量、心室压力等指标的改变,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颅脑疾病的超声诊断
新生儿颅内疾病的诊断
(1)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检查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通过前囟、侧囟等未闭合的颅缝,超声检查可清晰地显示颅内结构,特别是出血部位和出血程度。在新生儿出生后三天到一周内,颅脑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出90%~95%的颅内出血,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超声检查还可定期监测出血的吸收程度,是否引起脑室扩张及脑室扩张的程度,及时发现脑积水的形成趋势,从而进行临床干预。
(2)脑积水:超声检查能观察到脑室内的宽度,判断是否存在积水。对于脑积水的诊断,超声检查可提供初步线索,但完全确诊通常还需要结合头颅CT等其他检查手段。在脑积水形成后,超声检查还可进行脑积水的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价。
颅内血管血流情况的评估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对颅脑内部血管进行检查的方法,可以探测到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狭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微栓子等,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然而,颅内血管用超声检查的误差相对会比较大,同时主观性会比较强,容易造成误诊或偏差。在临床上,如果超声检查发现异常,通常需要进一步用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更精确的检查手段来明确颅内血管的情况。
颅脑超声检查的优势
(1)无创、便捷:超声检查无需使用放射性物质,对患者无辐射伤害,且检查过程快速便捷,特别适用于病情较重不能脱离呼吸机及其他床旁治疗仪器的患者。
(2)可重复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多次进行,便于观察大脑发育和脑部病变的演变过程。
(3)高分辨率:对于颅脑重要部位具有较高的分辨率,能清晰显示颅内结构和病变情况。
骨骼、肌肉及皮下组织疾病的超声诊断
骨骼疾病的超声诊断
(1)浅表骨折诊断:对于浅表部位的骨折(如跖骨骨折等),超声检查能观察到骨皮质的连续性中断,从而进行初步诊断。尤其是在患者无法进行X线或CT检查时(如孕妇或儿童),超声检查提供了一种安全、无创的替代方案。
(2)骨折并发症评估:在骨折后,超声检查还可用于评估骨折部位的肿胀、血肿及软组织损伤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肌肉疾病的超声诊断
(1)肌肉损伤诊断:通过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肌肉纤维的断裂、肿胀及回声异常等征象,从而诊断肌肉损伤。超声检查还能评估肌肉损伤的程度和范围,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2)肌肉萎缩评估:定量超声可提供有关肌肉结构及其收缩过程中实时变化的定量数据,如肌肉横截面积、横截面纵横比、肌肉纤维长度、肌肉厚度和羽状角等结构参数。这些参数能反映肌肉的状态和力量变化,对于评估肌肉萎缩程度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软组织疾病的超声诊断
(1)软组织损伤诊断:超声检查能显示软组织损伤的情况,如肌腱撕裂、韧带断裂、滑膜增厚及积液等。通过观察软组织的形态、血流和质地等特征,评估软组织的健康状况和病变程度。
(2)关节炎辅助诊断:在关节炎患者中,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关节腔内积液、滑膜增厚及炎症等情况,这些变化为关节炎的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超声检查还能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关节腔穿刺,快速抽取积液并注入药物进行治疗。
皮下组织疾病的超声诊断
(1)皮下肿物诊断:超声检查能清晰地显示皮下肿物的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等特征,从而判断其性质(如脂肪瘤、血管瘤等)。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超声检查还可引导进行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2)皮下组织炎症评估:在皮下组织炎症(如蜂窝织炎)患者中,超声检查可观察到炎症区域的肿胀、血流增加及回声异常等征象,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