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安全使用指南
作者: 折甜甜在医学领域,麻醉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能让患者在术中安然入睡,又能在术后安全苏醒。本文详细介绍麻醉的安全使用指南。
麻醉药物是如何起作用
麻醉主要分为局部麻醉、区域麻醉和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物应用于身体局部区域,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失去感觉;区域麻醉包括椎管内麻醉等,作用范围相对局限但大于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是使患者整体意识丧失,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和静脉全身麻醉等。
不同麻醉药物起效机制各不相同。局部麻醉药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导,从而使局部神经支配区域产生麻醉效果。如利多卡因能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钠离子内流。
全身麻醉药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吸入性麻醉药(如七氟烷等)可通过呼吸道吸入进入血液,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神经细胞膜的脂质环境,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和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从而使大脑活动减缓,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静脉全身麻醉药(如丙泊酚),直接注入静脉后迅速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细胞的功能,降低大脑的兴奋性,让患者失去意识。无论是哪种麻醉方式和药物,最终目的都是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不同人群中麻醉的差异性
对于年龄不同、身体健康程度不同的患者,在麻醉中会有不同表现。
年龄差异
不同年龄的患者对麻醉的反应和耐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对麻醉药物的代谢速度通常比成人快,所以在麻醉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监测,以确保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麻醉药物更加敏感。此外,老年人新陈代谢缓慢,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功能下降,使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变慢,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身体状况差异
患者的身体状况(如是否患有慢性疾病、身体素质强弱等),也会影响麻醉的效果和安全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麻醉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因为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导致生命危险。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关注呼吸功能的维护,因为麻醉药物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功能障碍。所以,身体素质较弱的患者,麻醉医生会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确保在患者所承受的能力范围内。
麻醉中可能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风险。无论是吸入性麻醉药还是静脉麻醉药,都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导致呼吸频率降低、呼吸深度变浅,甚至呼吸停止。这是因为麻醉药物干扰了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使呼吸中枢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为了预防呼吸抑制的发生,医生在麻醉过程中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深度、氧饱和度等。一旦发现呼吸抑制的迹象,会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给予辅助呼吸设备、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等。
血压波动
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血压波动。有些麻醉药物会使血压下降,有些则可能会使血压升高。例如,丙泊酚通常会使血压下降,而麻黄碱可能会使血压升高。血压波动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工作,增加心脏负担。为了预防血压波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医生会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麻醉药物剂量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稳定血压。
心律失常
麻醉药物可能会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室性早搏、房性期前收缩等。为了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医生会在麻醉过程中密切监测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如心电图等。一旦发现心律失常的迹象,会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如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调整麻醉药物剂量等。
认知功能障碍
在麻醉后,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等。这种认知功能障碍通常是暂时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也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认知功能障碍出现的原因可能是麻醉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也可能是手术本身的刺激所造成。为了尽可能避免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医生会在麻醉过程中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控制麻醉深度等。在麻醉后,还会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认知功能的恢复情况。
麻醉苏醒期间的保障措施
麻醉苏醒的过程其实就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手术结束停止给药后,身体会逐渐代谢和排泄剩余药物。但是,不同药物代谢和排泄速度不同,代谢快的药物患者苏醒快,反之则慢。在手术中,麻醉医生会预估患者的苏醒时间,医护人员也会进行有效护理。一是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确保稳定,同时观察意识状态,判断是否完全清醒。如果患者出现意识模糊、躁动不安等情况,医护人员会迅速采取措施处理,如给予镇静药物、约束肢体等,防止意外发生。二是苏醒期患者可能出现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医护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措施,如给予止痛药物、止呕药物等。
患者如何配合麻醉医师
首先,如实告知麻醉医师自身的健康状况,包括过往病史,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过敏史(无论是药物过敏还是食物过敏),以及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及草药补充剂等)。这些信息能帮助麻醉医师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从而制定出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其次,患者要严格遵循麻醉医师的术前指导。术前禁食禁水的时间要求,一般在手术前 6~8 h开始禁食,术前 2~4 h开始禁水,以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出现呕吐、误吸等危险情况。如果患者正在服用某些可能影响麻醉效果或增加麻醉风险的药物,如抗凝药、降压药等,必须按照麻醉医师的指导要求用药。
接着,在麻醉过程中,患者要保持放松的心态,因为过度紧张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生理反应,增加麻醉的难度和风险。患者可通过深呼吸、放松肌肉等方法缓解紧张情绪,积极配合麻醉医师的操作。在麻醉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或异常感觉,如呼吸困难、心慌、头晕等,应立即告知麻醉医师或医护人员,以便他们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最后,患者术后同样需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恢复,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照要求进行饮食调整,同时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如存在疼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