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

作者: 黄玉素

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医院诊治的7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抑郁情绪[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后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改善产妇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初产妇;心理护理;睡眠质量;产后抑郁;睡眠障碍

分娩并非仅仅是一个生理过程,还是一个包含情绪、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过程。初产妇缺乏经验,对分娩过程了解不足,容易受分娩过程中刺激性强的环境影响,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如焦虑、恐惧等[1]。这些不良情绪不仅会影响待产孕妇心理状态和体验,还可能对分娩进程产生负面影响,最终影响母婴健康[2]。常规护理包括疼痛管理、呼吸训练、饮食调整、日常生活照护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忽略了心理层面的护理干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医院诊治的

7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7例。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首次分娩且胎儿宫内情况良好。排除标准: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患有产后抑郁症;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向产妇讲解分娩基本相关知识,配合医生辅助治疗工作,注意观察产妇生命体征。

1.2.2 实验组给予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

(1)情感支持与沟通:护理人员和家属应与初产妇建立稳定的信任关系,通过倾听、理解和尊重,让产妇感受到被重视和支持。鼓励产妇表达内心的感受和需求,积极回应产妇身体不适、育儿困惑与焦虑。家人特别是伴侣应给予产妇足够的陪伴,通过语言、肢体接触等方式传递关爱和支持,帮助她们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2)宣教与指导:产前,通过讲座、视频、书籍等方式向产妇介绍分娩过程、产后恢复及育儿知识,提高她们对分娩的认知水平及应对能力。产后,护理人员应针对产妇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包括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护理、产后恢复锻炼等,帮助她们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和责任。向初产妇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她们了解产后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及其应对策略,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3)心理调适技巧:指导产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技巧,帮助她们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引导初产妇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情绪转移等方法来调节负面情绪。帮助初产妇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有足够的休息和放松时间。鼓励产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4)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家人应积极参与初产妇的产后护理和心理支持工作,共同承担育儿责任,减轻产妇的负担。同时,通过情感陪伴、鼓励和支持等方式来增强产妇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鼓励初产妇加入产后支持小组等支持网络,与有相似经历的产妇交流经验和感受。这种相互支持和理解有助于缓解产妇的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强她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5)定期评估与干预:定期对初产妇进行心理评估,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初产妇,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和指导,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具体方案应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调整。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抑郁情绪: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3]评估,总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示产后抑郁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4],从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3分,评分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估,每个维度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产妇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抑郁情绪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睡眠质量比较

护理后实验组PS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女性分娩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生理过程,期间产妇身体会经历巨大的变化,往往会引发较强的应激反应及一系列不适症状[5]。特别是在初产妇中,由于缺乏分娩的相关经验,常伴随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影响产程进展,不利于顺利分娩,严重者可能导致产后出血[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护理后EPDS评分低于对照组,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产妇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产妇负性情绪。妊娠期间不良情绪积累不仅影响产妇心理状态,还会导致身体产生严重的生理反应[8]。研究表明,负性情绪会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这种轴线被激活往往会引起激素分泌失衡,特别是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等释放受到显著影响[9~10]。激素水平波动又会进一步加剧心理及生理不适,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导致睡眠障碍,对母体及胎儿健康发育产生潜在风险[11]。心理护理注重每个产妇的个体差异,要求护理人员深入了解产妇焦虑来源和程度,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持续关注产妇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其情绪变化,满足产妇护理需求,提高护理效果。心理护理不仅关注产妇心理状态,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多个维度,通过为产妇提供情感支持、信息支持、放松技巧指导等,全方位缓解产妇焦虑情绪[12]。家庭是产妇的重要支持系统,心理护理重视与产妇家属的沟通与合作,指导家属共同参与,给予产妇情感支持,使其感受到被关心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分娩过程及分娩后的角色转变。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初产妇产后抑郁情绪,改善产妇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艳群.健康教育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及对产妇不良情绪的影响[J]. 系统医学,2021,6(6):165-167.

[2]郭粮有.人性化全程导乐陪伴分娩对无痛分娩初产妇焦虑、抑郁情绪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3,36(1):236-239.

[3]黄云霞,孔江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产后抑郁筛查量表调查产后抑郁的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2,37(10):1752-1756.

[4]杨丽,孙梦云,黄星,等.孕早、中、晚期及产后睡眠质量自然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21,32(8):1107-1111.

[5]曾颖,樊秀花.导乐陪伴分娩结合自由体位对初产妇心理应激反应及母婴结局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22,35(4):973-975.

[6]王晓亚.正性暗示联合导乐一对一指导对高龄初产妇剖宫产术中配合程度及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1,29(3):172-173.

[7]杨晴,曹莉莉,王梦媛.初产妇产前负性情绪调查及协同式待产心理护理效果[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3,31(4):831-836.

[8]张永记,白艳瑞.助产士全程导乐分娩模式对初产妇负性情绪及分娩结局的影响[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8):1007-1008.

[9]牛瑞宇,祁卓,何莹,等.协同式待产心理护理在初产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6):147-149.

[10]王琴,徐学庆,黄鹤瑶,等.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高危初产妇生理心理应激以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右江医学,2022,50(7):532-536.

[11]梅丽娟.围产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产后心理的影响分析[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6):183-184,196.

[12]谢月梅,张宿迪.初产妇产前不良情绪的心理护理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2,41(30):155-15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