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腹部肌肉力量的影响观察
作者: 惠红利
摘要:目的 观察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腹部肌肉力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7例DR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治疗,观察组给予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腹直肌间距(IRD)、腹部肌肉力量及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结果 观察组治疗6周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IR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力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减轻产后DRA患者疼痛,缩小IRD,改善腹部肌肉力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产后腹直肌分离;肌筋膜手法;电刺激;疼痛程度;腹直肌间距;腹部肌肉力量
腹直肌分离(DRA)为产后常见并发症,无论是自然分娩,还是剖宫产,其发生率均50%以上,多因孕晚期或分娩过程中腹部被动性过度牵拉扩张,使腹直肌逐渐从腹部中间向两侧分离所致[1]。DRA主要症状为腰痛、腰酸、体态变化等,大部分患者孕晚期已经出现症状,产后更为明显,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该病尚无标准化方案,多通过手法治疗、运动疗法、运动控制技术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肌筋膜手法为常见的手法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症状,但难以起到根治作用,整体效果欠佳[2]。近年来,电刺激技术日益成熟,低频电流刺激可促进腹部肌肉规律性收缩,改善肌肉张力,恢复弹性,备受患者青睐[3]。本研究旨在探讨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对产后DRA患者腹部肌肉力量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107例DR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康复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30.25±2.10)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33例;阴道分娩28例,剖宫产25例;产后8~26周,平均(12.36±1.58)周;新生儿体重3~4 kg,平均体重(3.56±0.18)kg;
体质量指数(BMI)21~25 kg/m2,平均BMI(22.29±1.13)kg/m2。观察组年龄26~37岁,平均年龄(30.57±2.21)岁;初产妇24例,经产妇30例;阴道分娩31例,剖宫产23例;产后9~30周,
平均(12.40±1.43)周;新生儿体重3~4 kg,平均体重(3.58±0.17)kg;BMI 21~25 kg/m2,平均BMI(22.21±1.2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DRA诊断标准[4];单胎妊娠;腹直肌间距>2 cm;盆底肌肌力≥3级;恶露排净;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完整。排除标准:有电刺激禁忌证;腹部肌肉先天性发育不良;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腹部皮肤破损;产次>2次;除剖宫产外有其他腹部手术史;合并盆腔疾病;精神异常。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肌筋膜手法治疗
激活腹横肌: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康复医师双手分别放置在腹部两侧,左右交替提拉腹横肌,每次以从脊柱提拉至腹白线为标准,保持连贯性,60次为一组。随后,康复医师一手放置左侧髂前上棘处,一手握拳自左侧髂前上棘推至右侧肋骨,连续推15次,再更换至右侧重复15次,30次为一组。康复医师首先指导患者学习腹式呼吸法,双手分别抵住腹直肌两侧,呼气时把腹直肌推至中线方向,5次为一组,共2组,间隔时间为10 s,注意配合患者腹式呼吸节奏。每次手法治疗20 min,3次/周,连续治疗6周。
1.2.2 观察组给予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
肌筋膜手法治疗结束后,常规消毒皮肤,将电极片分别贴敷在腹横肌、腹直肌、腹外斜肌区域,连接使用MLD-A2型麦澜德治疗仪(南京麦澜德医疗科技)治疗,设置强度20~30 mA,频率100~150 Hz,波形为双向直角脉冲波。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感受,由小到大逐步增加参数,20 min/次,3次/周,连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5]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总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腹直肌间距(IRD):以脐水平线为标准,通过超声测定IRD,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医师操作。(3)比较两组腹部肌肉力量:使用TEA Captiv人机工效学多参数采集平台测定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肌肉力量。(4)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6]评估,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4个维度,每个维度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IRD比较
两组治疗前IR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IRD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腹部肌肉力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腹部肌肉力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力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6周后社会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物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产后DRA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妊娠期孕激素变化、肥胖、腹部肌肉缺陷等有关,胎儿过大、多产也是其影响因素。DRA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DRA产后能够自行恢复;病理性患者IRD>2 cm后会引起诸多症状,如腹壁松弛、腰围增加、形态改变、腰背疼痛等,若未及时予以有效的康复措施治疗,可能会形成腹疝[7]。另外,部分女性产后尤其关注身材变化,可能因DRA引起的体态改变产生不良情绪,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因此,DRA已成为产后康复的重要项目。
肌筋膜手法属于物理疗法,具有费用低、无创、安全性高度等优势,通过按摩方式逐步松懈筋膜组织,改善韧带弹性,但其单独应用效果有待提升[8]。电刺激技术本质是作用于目标肌肉群神经,经低频电流刺激腹部肌肉,达到促进肌肉群康复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6周后VAS疼痛评分、IRD均低于对照组,腹直肌、腹斜肌、腹横肌力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肌筋膜手法与电刺激联合治疗产后DRA可有效减轻患者腰背部疼痛,缩小IRD,提高腹部肌肉力量。肌筋膜手法中通过按、推、揉等方式松懈髂前上棘、腹直肌、腹横肌周围肌群,可有效分解组织内透明质酸,改善筋膜致密化,增加滑动功能,从而减轻疼痛,促进两侧腹直肌肌群恢复正常生理结构,起到修复作用。此外,康复医师手掌与皮肤的摩擦力可产生一定热量,有助于促进筋膜组织周围血液循环,也利于缓解疼痛。电刺激主要针对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组织,通过电极片产生电流以直角波方式刺激腹部肌群,可有效促进腹部肌肉抽搐或收缩锻炼;同时,刺激局部神经冲动传导,增加腹部肌群兴奋度,唤醒损伤肌肉神经,从而发挥治疗作用[9]。两种方法联合,通过不同作用途径发挥协同效应,促进产后康复,明显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肌筋膜手法联合电刺激治疗可有效减轻产后DRA患者疼痛,缩小IRD,改善腹部肌肉力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雅莉,赵琼蕊,李娟,等.中国育龄期妇女产后腹直肌分离发生率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10):1507-1509.
[2]黄宁青,孙武东,查静娴,等.盆底磁刺激联合筋膜手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4):81-84.
[3]崔婷,夏亚芳.腹壁强化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5):110-114.
[4]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生殖物理整复学组.产后腹直肌分离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21,22(2):220-221.
[5]邹春芳,闵敏,余立群.生物反馈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对产后盆腔肌筋膜疼痛的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9):3540-3543.
[6]区晓贤,刘雨汇,潘金凤,等.筋膜松解手法配合悬吊康复运动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康复,2023,38(11):674-678.
[7]李晓梅,姜英娟.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自主康复锻炼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效果[J].中国实用医刊,2024,51(5):62-65.
[8]言功立,袁光辉,陈欢.核心训练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23,38(7):434-436.
[9]刘雨汇,区晓贤,王彦青.腹部仿生物低频电刺激配合筋膜松解手法在产后腹直肌分离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探究[J].中国医学创新,2022,19(18):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