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疾病患者常做呼吸功能锻炼
作者: 李鹏呼吸功能锻炼可将肺疾病患者原本浅而快的呼吸方式改变为深而慢的有效呼吸,有助加强膈肌运动、减少耗氧量、改善呼吸功能、增加运动耐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肺疾病的呼吸功能康复及临床护理之中。
呼吸功能锻炼的目的
首先,能够训练肺疾病患者的呼吸肌功能,有助于改善疲劳、乏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并提高体力活动的耐受性、增强体质。
其次,能够使肺疾病患者建立有效的呼吸形态,预防和减少由于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等原因造成的肺功能进一步损害。一些呼吸困难和慢性呼吸衰竭的肺疾病患者经过呼吸功能锻炼,能够逐渐实现日常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能够使肺疾病患者正确选择呼吸功能训练方式,并能在后续的生活中恰当运用,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呼吸功能锻炼的作用
改善呼吸功能
通过呼吸功能锻炼,能有效改善肺疾病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在较大程度上恢复呼吸功能,助力呼出肺部残废气,提高肺部换气功能,从而有效改善症状。此外,还能够锻炼患者的吸气肌,能够由胸式呼吸转变为腹式呼吸,提高肺活量,进而提高肺功能,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减少术后并发症
肺疾病患者在术后通过呼吸功能锻炼,不仅能够促进恢复肺部功能的恢复,还能减少术后应激以及气道、肺部炎症等并发症。还可以有效缩短患者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滞留时间,预防术后的肺部感染。
促进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发现,肺疾病患者在急性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疾病的康复。通过呼吸功能锻炼,有助消除或者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从而增强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呼吸功能锻炼方法
有效咳嗽排痰
患者取坐位,先腹式辅助呼吸,深吸气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气3~5 s,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再深吸一口气,屏气3~5 s,身体前倾,从胸腔发力,2~3次短促有力咳嗽,同时腹肌收缩或用按压上腹部,帮助排痰。
叩背排痰
患者取侧卧或坐位,操作人员手掌成杯状,利用肩肘关节带动手掌,由下至上、由外至内平稳叩击患者背部,每分钟40~50次,每次10~15min,并监测患者气道反应性。叩背排痰需专业医师操作,结合体位引流排痰效果更好,但不适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振动排痰仪排痰
患者选择合适的体位,结合实际情况将振动排痰仪设置至合适的振动模式和频率,进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叩击振动,以辅助排痰。振动排痰仪可有效清除患者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减少细菌感染,改善肺功能,且不会损伤患者机体组织,安全性较好。
体位引流
调整体位,使得病变部位在上,支气管开口向下,利用重力作用进行呼吸道分泌物引流。患者间歇深呼吸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同时自下而上轻拍患者胸或背,使聚集的分泌物松动,易于咳出或引流。通常在晨起、饭前或饭后1~2 h进行,每次10~30 min。
缩唇呼吸
患者取坐位,双手扶膝,经鼻吸气,将口唇收拢为吹口哨状,让气缓慢地通过口形吹出。每次呼气4~6 s,每天练习3~5次,每次15~20 min,可根据耐受度自行调整。也可在唇部正前方放置1根蜡烛,呼气时保持蜡烛不熄灭即可。
腹式呼吸
患者取立位、平卧或半卧位,两手放在腹部。用鼻深深吸气,保持挺腹,腹部的手有上抬感;然后缓缓用口呼气,同时腹部收缩,腹部的手有下降感。每天训练3~4次,每次重复8~10次。
呼吸体操锻炼
呼吸体操包括扩胸运动、四肢伸展运动及抱膝下蹲运动等。
(1)扩胸运动。站立,双手置于腰间,吸气时扩张胸部,呼气时收腹;双手上举时深吸气,下放时深呼气,每组20次。
(2)四肢伸展运动。取坐位,双腿屈膝90°,交替抬起,抬起时深吸气,下放时深呼气,每组20次。
(3)抱膝下蹲。双脚与肩同宽,站立时深吸,抱膝下蹲时深呼,每组20次。
呼吸训练器锻炼
借助呼吸训练器如深度呼吸训练器、域值负荷训练器,使患者在吸气或呼气时克服呼吸训练器设置的阻力,从而锻炼呼吸肌肌力和耐力。呼吸训练器锻炼具有小巧轻便、操作简单,患者易上手等特点。部分智能呼吸训练器可自动记忆患者的呼吸次数、日期等信息,并为其提供可视化的训练目标。一般呼吸训练器均有多个呼吸阻力挡位可供调节,便于患者持续训练,提升康复信心。
人工阻力呼吸练习
人工阻力呼吸练习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容器,比如气球、玻璃瓶或塑料瓶等,容器容量应不小于800~1 000 mL。患者先深吸气,然后含住容器的进气口,尽力把肺内的气体吹入容器内,直到吹不出气时为止。人工阻力呼吸练习每次应保持在
3~5 min,根据容器容量的不同以及容器膨胀的大小,适当调整训练次数及练习时间的长短,每日可重复练习数次。
徒手上肢练习
徒手上肢练习主要包括三组动作,患者全程需要保持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
(1)双臂伸直交叉置于膝盖,手掌向下;手臂上抬伸出分开,手掌转向后,垂下后回复原位。
(2)双臂伸直垂于身体两侧,手掌向后;伸臂向前上到头顶,手掌转向后,下垂回复原位。
(3)双臂伸直垂于身体两侧,手掌向后;向两侧伸臂至水平位,掌心转向前,双臂伸直前移相会于中线,下垂回复原位。
在徒手上肢练习过程中,患者可以在两手腕上悬挂重物,随着锻炼时间延长,可适当增加重量,增幅大约为0.18 kg。徒手上肢练习每天1次。当能熟练完成一组动作后,再开始进行2、3组动作的练习。当患者能够在1周内做完所有动作后,就每次增加重量0.18 kg,最高增加1.8 kg。
呼吸功能锻炼时的注意事项
(1)呼吸功能锻炼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结合呼吸生理和呼吸力学的机制,选择制定一套个性化的呼吸功能锻炼方案。
(2)呼吸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患者刚开始训练时,次数不宜过多。在掌握方法后,可结合自身实际状况,逐渐增加锻炼时间及次数。
(3)呼吸功能锻炼时应确保安全。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的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及生命体征等。如果患者出现任何不适,应立刻停止锻炼,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式或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