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力衰竭

作者: 杨晓宁

心脏是身体的“动力泵”,它夜以继日地跳动,为全身输送血液,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然而,当心脏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地泵血时,心力衰竭就可能发生。此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一系列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防治心力衰竭的道路上,中西医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什么是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的结构或功能出现异常,使得心脏不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泵出,导致血液在心脏和身体其他部位淤积,进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往往会在一些诱因下急性加重,如感染、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

心力衰竭的病因

导致心力衰竭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心脏自身疾病与心脏外部因素两大类。

心脏自身疾病

这是导致心力衰竭的直接原因之一。例如,心肌炎、心肌病会直接损害心肌组织,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冠心病可引发心肌梗死、慢性心肌缺血以及心肌重构等病理过程,削弱心脏的泵血能力,从而引发心力衰竭。

心脏外部因素

长期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疾病会增加心脏的负荷,长此以往会使得心脏不堪重负,进而引发心力衰竭。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缺乏运动、过度饮酒、吸烟等,也可能对心脏健康造成损害,成为心力衰竭的潜在诱因。

心力衰竭的常见症状

呼吸困难

这是心力衰竭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可能只是在活动后感到气短,比如爬楼梯、快走一段路后就会气喘吁吁。随着病情的加重,即使在休息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晚上睡觉时会被憋醒,需要坐起来或者垫高枕头才能缓解。

乏力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足的血液和氧气供应,患者就会感到全身乏力,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很累。这种乏力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得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大大受限。

水肿

血液回流不畅会导致液体在身体低垂部位积聚,形成水肿。最常见的是下肢水肿,从脚踝开始,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有些患者还会出现腹部水肿,表现为腹胀、腹水等。水肿不仅会让患者感到不适,还可能引起皮肤破溃、感染等并发症。

中西医结合如何防治心力衰竭

西医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1)利尿剂: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减轻水肿,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常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氢氯噻嗪等。注意监测电解质,以免钾、钠等电解质丢失过多。

(2)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变化。

非药物治疗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于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CRT可以通过植入特殊的起搏器,使心脏的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提高心脏的泵血效率。

(2)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于有心脏性猝死高风险的心力衰竭患者,ICD可以在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自动放电除颤,挽救生命。

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方剂

根据患者的辨证论治结果,中医会开出不同的中药方剂。比如,对于心气不足、血瘀水停型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参附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以益气养心、泻肺利水、活血化瘀;对于心肾阳虚型的患者,可能会采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以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这些中药方剂通过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推拿: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例如,针刺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可宁心安神、调理心气。推拿按摩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如按摩心经、心包经等经络上的穴位和部位。

(2)艾灸: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艾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温补肾阳、健脾益气,增强患者的体质。

(3)中药足浴:选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温阳利水功效的中药,如艾叶、红花、花椒等,煮水后进行足浴,通过足部皮肤的吸收和经络的传导,可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疲劳。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防治心力衰竭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西医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能够快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缓解症状,如利尿剂迅速减轻水肿、正性肌力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等。而中医注重整体调理,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提高抵抗力。中药还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副作用,比如中药的健脾补肾作用可能有助于稳定患者的内环境,从而对西药的耐受性更好。

心力衰竭患者的日常护理与康复

饮食调理

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要注意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减少盐的摄入可以减轻水肿,每日盐摄入量一般不超过3 g。避免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以防加重心血管负担。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保证充足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摄入。

适量运动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心力衰竭患者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脏功能。但要注意运动的强度和方式,一般可选择散步、打太极拳、练八段锦等较为缓和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不宜过长,每次20~30 min,每周3~5次。

心理调节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长期患病,身体不适,往往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影响病情的恢复。因此,患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聊天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家庭支持与自我监测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如定期测量体重、心率等指标,观察症状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等,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随访与检查

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和检查,评估心脏功能,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应主动向医生反馈自己的身体状况,如症状改善或加重、药物副作用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