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在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吴思怡
摘要:目的 探讨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在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比较两组焦虑与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关键词:青光眼;围手术期;知识行为模型宣教;心理护理;生活质量
青光眼是一种因眼内压力异常升高而引发视神经逐步受损的眼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渐进性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具有不可逆性和漫长的治疗周期,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易诱发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手术治疗效果,延缓术后恢复进程[1~2]。因此,围手术期护理中的综合干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3~4]。本研究旨在探讨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在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90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52±5.55)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8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7例;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5±2.56)年。观察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6~76岁,平均年龄(61.05±5.84)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17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8例;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83±2.8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相关临床诊断标准[5],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等各种类型;年龄≥18岁;符合手术治疗指征;意识清楚,无认知障碍及精神疾病,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眼部疾病,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伴有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不能耐受手术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有精神疾病史或存在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护理干预及评估;近期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眼压及其他相关生命体征指标;根据患者病情提供合理的饮食指导,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详细为患者讲解正确的用药方法,包括药物的使用剂量、时间及注意事项等,确保患者按时、正确用药。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
(1)知识行为模型宣教:评估患者对青光眼疾病以及手术的认知,了解患者文化水平、日常生活习惯等,制定个性化宣教方案。向患者发放宣传手册,内容包括青光眼病因、急慢性发作症状、不及时治疗的严重危害、手术原理、术后需要注意的各类事项等。举办健康知识讲座,由眼科专业人员或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主讲,内容由浅入深,设置互动环节,鼓励患者参与,一对一答疑解惑。指导患者如何正确滴眼药水,强调要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眼过度。同时,鼓励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安排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注意控制钠和水分的摄入、保持规律作息时间、适度进行运动。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持续对患者行为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反馈,一旦发现有不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
(2)心理护理:采用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针对恐惧、焦虑情绪,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表达同理心,帮助患者释放内心压力和不安。随后,运用专业的心理沟通技巧,如正面引导、情绪转移等,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此外,邀请已康复的病友进行经验分享,让患者看到治疗希望。针对存在悲观、绝望情绪的患者,除了日常关心和鼓励,还应定期组织小型的心理辅导活动,如心理剧、角色扮演等,让患者在活动参与中逐渐释放负性情绪;同时,叮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关怀和理解,共同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治疗环境。术前准备阶段,心理护理的重点在于缓解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和不安。护理人员应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帮助患者了解手术过程、麻醉方式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指导患者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肌肉松弛训练等。术后心理护理侧重于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生理状态,积极面对康复过程中的挑战,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因手术带来的不适和焦虑。定期随访,持续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指导。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焦虑、抑郁程度:干预前及出院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焦虑、抑郁程度,SAS和SDS临界值分别为50分、53分,得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干预前及出院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估患者生活质量,GQOLI-74 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总分为100分,得分高代表生活质量高。(3)比较两组睡眠质量:干预前及出院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和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总分21分,得分越低表示睡眠质量越好。(4)比较两组并发症:如前房积血、浅前房、滤过泡功能不良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焦虑、抑郁程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生活质量、睡眠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GQOLI-74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时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青光眼可使患者视力下降、视野缺损。视力下降会影响阅读、看电视、识别物体等日常生活;视野缺损可能导致患者在行走、驾驶等活动中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6]。手术为青光眼的重要治疗手段,虽然有望改善病情,但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因为患者可能担心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或术后视力无法恢复甚至下降。此外,手术带来的身体不适,如眼部疼痛、肿胀等也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影响术后康复[7~8]。因此,临床需给予青光眼患者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院时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提示知识行为模型宣教联合心理护理后应用于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效果显著。知识行为模型宣教可提高患者对青光眼疾病及手术的认知,减轻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恐惧感。通过宣传手册、健康知识讲座以及一对一讲解等多种形式,使患者明确青光眼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治疗信心,放松心态。术前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给予支持和安慰,介绍成功病例,可有效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担忧。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面对疾病,康复期定期随访和心理支持,可进一步巩固患者的积极心态[9]。此外,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的饮食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规律作息可保证充足的休息、适度运动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改善患者睡眠,身体状况,提高睡眠和生活质量。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还可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更愿意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如按时滴眼药水、保持眼部清洁、按医嘱进行术后康复等,减少因患者不配合或操作不当引发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知识行为模型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睡眠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安琛,兰莉.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焦虑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3,50(5):1155-1157.
[2]李鑫,于菲萍,赵康娜.青光眼门诊患者疾病构成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5):149-152.
[3]李泽琼.疾病认知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心理状态、遵医行为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0,39(23):4292-4295.
[4]程士芹,朱琳.护理干预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的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J].实用防盲技术,2023,18(2):87-89.
[5]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年)[J].中华眼科杂志,2020,56(8):573-586.
[6]刘娅君.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22):91-93.
[7]马小青,韩学青,崔少娟,等.团体心理疏导对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围手术期负性情绪及视觉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1,27(24):3308-3311.
[8]张艳燕,陈文文,王颖爽,等.心理护理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恢复的临床效果分析[J].临床研究,
2023,31(3):151-153.
[9]王蓓,王雅.基于健康意识理论的护理干预结合以预防性理论为导向的护理干预对白内障合并青光眼术后患者健康行为、视力及眼压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3,8(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