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变为胃癌
作者: 张婷 郝博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从炎症的初始阶段逐步发展至癌变,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演变成胃癌,对有效防治胃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
定义与病理特征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因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可伴有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因病理学表现为胃黏膜变薄,腺体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胃黏膜固有层内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可伴有淋巴滤泡形成。
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凭借螺旋形结构及鞭毛,能在胃内强酸性环境中生存,并定居于胃黏膜表面。该菌通过分泌尿素酶、空泡毒素等多种物质,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的反复损伤与修复,进而促使胃黏膜腺体萎缩。
(2)自身免疫因素: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其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胃壁细胞或内因子作为抗原,产生相应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可与壁细胞表面的质子泵结合,破坏壁细胞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IFA)会干扰维生素B12的吸收,进一步影响胃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最终导致胃黏膜萎缩。
(3)其他因素: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以及食用过烫、辛辣、腌制等刺激性食物,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损伤胃黏膜。此外,胆汁反流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黏膜暴露于胃酸和胃蛋白酶中引发炎症,久而久之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从炎症到癌变的演变过程
炎症阶段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期,胃黏膜主要呈现炎症改变。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刺激胃黏膜,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固有层内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此时,胃腺体结构基本完整,症状较轻,仅表现为上腹部隐痛、饱胀、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萎缩阶段
随着炎症的持续存在和反复发生,胃黏膜上皮细胞不断受损,胃黏膜固有腺体逐渐萎缩,数量减少。胃黏膜变薄,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消化不良症状可能加重,还可能出现贫血,这与胃内因子分泌减少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有关。
肠化生阶段
当胃黏膜萎缩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肠化生,即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取代。此过程中,胃黏膜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黏膜的上皮细胞,如杯状细胞等。肠化生可分为小肠型化生和大肠型化生。小肠型化生相对良性,而大肠型化生与胃癌的发生相关性更高。肠化生阶段病情有所进展,但多数患者仍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加重等症状。
异型增生阶段
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形态和结构上偏离正常状态,具有一定的癌变潜能。异型增生细胞在细胞大小、形态、排列及细胞核等方面均表现出异常,根据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异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难以区分,被视为癌前病变。此阶段癌变风险显著增加,但仍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上腹部疼痛、消瘦、黑便等症状。
癌变阶段
若异型增生未能得到及时干预,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失控,最终可发展为胃癌。胃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可侵犯胃壁各层组织,并通过淋巴道、血道等途径转移至其他器官。此时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如持续发作的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血、黑便、体重急剧下降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的预警信号
症状变化
(1)疼痛性质改变:若原本规律的上腹部隐痛等症状转变为无规律性疼痛,且程度逐渐加重,经药物治疗缓解不明显,应警惕癌变可能。例如,部分患者以往在进食后疼痛缓解,而现在无论进食与否,疼痛均持续存在且愈发剧烈。
(2)消化不良症状加重:若患者原有的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突然加重,可能提示病情进展,需考虑癌变风险。
(3)出现新症状:若出现呕血、黑便、贫血、消瘦、乏力等新症状,应警惕癌变。呕血和黑便可能是由于肿瘤侵犯胃黏膜血管导致出血;贫血和消瘦则可能与肿瘤消耗营养、影响消化吸收有关。
胃镜及病理检查异常
(1)胃镜下表现: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变的重要手段。胃镜下发现胃黏膜色泽改变,如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灰白色,且黏膜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皱襞变平或消失,或出现糜烂、溃疡等,需进一步行病理检查。尤其当溃疡边缘不规则、底部凹凸不平,或出现息肉样隆起,表面不光滑,有出血、糜烂等表现时,癌变可能性大。
(2)病理检查结果:病理检查是诊断癌变的金标准。若病理提示重度异性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视为癌变的高度预警信号,需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如内镜下切除病变组织等。此外,若肠化生类型为大肠型化生,且伴有异型增生,也提示癌变风险增加。如连续多次病理显示异型增生程度逐渐加重,需密切关注癌变可能。
肿瘤标志物变化
部分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升高。虽然这些指标并非胃癌特异性标志物,升高也可见于其他疾病,但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若呈进行性升高,应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排查癌变可能。比如,CEA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5 ng/mL,若持续高于10 ng/mL且呈上升趋势,需警惕癌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策略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提倡使用公筷、分餐制,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机会。建议多吃新鲜蔬果、减少腌制食品等含有亚硝酸盐类致癌物质的食物摄入。
(2)戒烟限酒:戒烟、控制饮酒量可减少胃黏膜损伤,降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风险。
(3)合理用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可联合服用胃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
治疗方法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进行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为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 d。
(2)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可使用胃肠促动药以缓解腹胀、嗳气等症状;使用抑酸剂以缓解反酸、烧心等症状。对于存在恶性贫血的患者,可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
(3)定期复查:轻度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复查一次胃镜;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患者,每3~6个月复查一次胃镜。通过定期复查,可在癌变早期及时发现并干预施,提高患者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