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自尊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

作者: 林培 王聪颖 张安远

叙事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自尊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分析0

摘要:目的 探讨叙事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自尊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21年8月~2024年8月收治的8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叙事护理,比较两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自尊水平[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及服药依从性[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14 d后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4 d后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14 d后MMAS-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叙事护理可有效提高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自尊水平,强化其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抑郁症;青少年;叙事护理;自尊心;服药依从性

抑郁症亦被称作抑郁障碍,是一种普遍且严重的情绪障碍,影响着个体的感知、思考模式及行为举止[1]。该病不仅限于情绪波动,还会引发一系列身心症状,对患者日常生活和职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青少年阶段是大脑和神经发育的关键期,其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网络的构建都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这种生理特性使得青少年在面对情绪问题时尤为敏感[2]。此外,青春期伴随着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情绪波动。同时,青少年还面临着学业、社交和家庭等多方面的重压,如激烈的学业竞争、复杂的同伴关系以及家庭的高期望值等,这些都可能成为诱发抑郁症的潜在因素[3]。在某些极端情况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因此,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叙事护理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自尊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1年8月~2024年8月收治的80例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3~17岁,平均年龄(15.65±1.02)岁;病程0.5~6年,平均病程(3.87±0.26)年。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3~17岁,平均年龄(15.61±1.06)岁;病程

0.5~6年,平均病程(3.79±0.2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符合《心理与精神护理》相关诊断标准[4];首次确诊者;沟通能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伴严重感染性疾病;伴有恶性肿瘤;滥用药物;存在颅脑外手术史或外伤史;存在严重的自杀倾向;器质性病变引起抑郁;近期未接受抽搐电休克治疗。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入院宣教,保持医院环境整洁并加强安全管理。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治疗目的、流程及注意事项,以获得其充分理解和积极配合。动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与引导。耐心回答患者的各类疑问,结合相应的书面健康教育材料及网络信息资源,满足其健康知识需求。

1.2.2 观察组实施叙事护理

(1)外化:全面采集患者个性特征、健康状况以及心理情绪数据,基于每位患者独特的心理状况和病情轻重,同时考虑到青少年的特定属性,为其制定个性化的沟通方案。采用拟人化的对话技术,帮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并逐步摆脱困境。利用精准导向的对话策略,促使患者主动与问题保持距离,认清当下状况,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2)引导:在治疗阶段,护理人员全程陪伴患者,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并鼓励其主动分享疾病对日常生活、学习以及身体状况造成的影响。护理人员根据负面影响及患者患病后的行为表现,明确患者在面对抑郁时的态度以及是否采取了恰当的应对策略。

(3)解构: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询问其对疾病的认识,并细心倾听其患病后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感受与经历;与患者一同剖析疾病的特征,帮助其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来认识疾病,进而鼓励其勇敢地面对挑战。同时,激发患者对治疗的信心与积极态度。

(4)改写:护理人员每日与患者进行交流,通过自身展现出的积极态度来影响患者,激励其建立正面的心态,并鼓励其参与个人康复计划的制定。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协助患者设定具体的康复目标,使其憧憬一个全新的自我。此外,护理人员还会与患者一同列出行动计划,以促进其心理空间的释放,从而有效减轻疾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5)见证:鼓励患者亲朋好友增加探访次数,与其进行积极且面对面的交流。同时,引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和个人转变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改善情况,及时表扬、肯定患者的积极改变。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弹性:护理前及护理14 d

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5]评估,总分100分,评分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好。(2)比较两组自尊水平:护理前及护理14 d后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SES)[6]评估,≥25分为高水平自尊,<24分为低水平自尊。(3)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护理前及护理14 d后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MMAS-8)[7]评估,<6分为依从性差,6~7分为依从性中等,8分为依从性高。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弹性比较

两组护理前CD-RISC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4 d后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自尊水平比较

两组护理前S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4 d后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服药依从性比较

两组护理前MMAS-8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14 d后MMAS-8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青少年抑郁症不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双重损害,其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反复发作还会给患者照料者带来显著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受病情影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常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极抵抗,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自残行为和自杀念头[8~9]。因此,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早期干预与治疗对于维护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目前,药物治疗是临床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常用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然而,单药治疗效果有限且复发率较高,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叙事护理是一种将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心理叙事疗法紧密结合的护理方式,其作为一种高度定制化的心理干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导患者将疾病视为外部因素、梳理其故事结构,鼓励患者对自我进行再定义与见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清晰把握自身状况。同时,激励患者勇敢地展现内心世界,积极表达自我,有效应对困境,以此减轻内心的痛苦,促进不良情绪的释放[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后14 d后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叙事护理能够有效增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叙事护理干预通过鼓励患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使其得以表达出自身的情感,并体现个人价值观。在此过程中,发掘过往成功的正面经验,有助于增强其自我应对的信心,进而构建积极的心理防御体系。该护理模式运用解构与重构的技巧,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为对抗疾病所付出的努力,发现自身性格与行为中的优势与亮点,进而提升其自我认同感,转变消极的认知行为模式,激发内在的乐观、坚韧与自强精神,从而战胜当前的心理困境,提高心理弹性。观察组护理14 d后S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叙事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及时回应患者展现出的积极价值观,并给予正面反馈,同时针对消极态度与观点进行积极引导。家庭、朋友及医护人员给予的肯定与支持,有助于促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优势,进而增强面对挑战的信心,提高自尊水平。观察组护理14 d后MMAS-8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提示叙事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有助于病情恢复。叙事护理利用多样化的叙事媒介,如视频和图片等生动形式,并结合信念塑造、动机激发以及树立榜样等要素,可有效激发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责任感,使其改变负面的生活习性,提高服药依从性。

综上所述,叙事护理可有效提高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与自尊水平,强化其服药依从性。

参考文献

[1]杨晓妍,陈晶,张惠玲,等.叙事护理联合有氧-抗阻运动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4,22(11):1912-1916.

[2]关春兰,卜杨莹,邢乃姣.叙事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22,35(1):77-80.

[3]鲁和云,余蓉,龙光丽,等.叙事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病耻感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2,49(2):350-352,368.

[4]李丽华.心理与精神护理[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48.

[5]田青,伊辉军,张海东.焦点解决团体治疗联合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障碍患者心理弹性和希望水平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4,19(21):165-168.

[6]王建.表述效应对Rosenberg自尊量表因子结构的影响[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20.

[7]尹小兰,范箬馨,刘军,等.青年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与自杀未遂行为的因果关联探索:基于阴性对照结局设计[J].现代预防医学,2024,51(13):2319-2324,2330.

[8]赵颖逾,何叶亭,齐佳悦,等.共情训练对青少年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情感功能的干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24,21(16):171-173.

[9]陈慧仙,康凤英,李素萍,等.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24,39(7):81-85.

[10]关春兰,许春花,卜杨莹.互动性教育体系护理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23,20(19):190-19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