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 徐佩 韩亚清

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0

摘要: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医院2022年7月~2024年7月收治的8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接受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比较两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术后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下肢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LEFS评分、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S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护理能有效提高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行为转变理论护理;老年下肢骨折;并发症;下肢功能;生活质量

下肢骨折好发于骨质疏松、平衡能力减退的老年群体,症状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1]。手术是临床治疗老年下肢骨折的有效手段,但术后患者常需长时间卧床,加上循环功能减弱、抵抗力低下等,并发症发生风险高[2~3]。本研究旨在探讨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在老年下肢骨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2年7月~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73.23±5.16)岁;体重40~77 kg,平均体重(58.76±4.33) kg;股骨骨折20例,胫骨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8例;车祸伤8例,跌摔伤18例,高处坠落伤10例,其他伤4例;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3.16±5.24)岁;体重42~75 kg,平均体重(58.65±4.27) kg;股骨骨折19例,胫骨骨折14例,胫腓骨骨折7例;车祸伤9例,跌摔伤17例,高处坠落伤9例,其他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符合手术治疗指征;年龄≥60岁,手术耐受性良好,意识清晰,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知晓手术及干预方案后表示自愿配合。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合并代谢性疾病或凝血机制异常;手术不耐受;既往有下肢骨折手术治疗史;临床资料不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

向患者讲解疾病及手术相关知识,做好患者心理疏导,使其放松身心。遵医嘱摆放合适体位,术后严密监测切口情况,积极预防并发症,告知患者相关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进行功能锻炼;给予患者日常生活指导,促进术后恢复。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行为转变理论护理

(1)前意向期:主动与患者沟通,评估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向其针对性讲解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与时间、术前配合事项、术后康复锻炼、术后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

(2)准备期:全面了解患者性格特点、人格特质、兴趣爱好等,针对性选择书籍、电视节目、音乐类型等,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其负面情绪及疼痛程度。嘱患者清淡饮食,多饮水,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及纤维素的果蔬以预防便秘。

(3)行动期: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情况,定时更换体位,按摩下肢肌肉,改善局部微循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方案,帮助患者正确掌握康复训练方法。

(4)巩固期:监督并落实各项自我管理行为,督促患者坚持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康复依从性:干预前及出院时采用医院自拟康复依从性调查问卷评估,包括规范用药、保持情绪稳定、坚持康复训练、合理饮食等内容。完全依从:患者基本可遵从上述行为;部分依从:患者上述行为遵从率为50%~80%;不依从:患者上述行为遵从率<50%。(2)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肢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并发症:切口愈合延迟、深静脉血栓、便秘等。(4)比较两组下肢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干预前及出院时采用下肢功能量表(LEFS)[4]评估下肢功能,评分与下肢功能呈正比;采用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PSMS)[5]评估生活自理能力,满分24分,临界值为16分,评分越低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高。(5)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干预前及出院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6]评估,包括生理

(7~35分)、心理(6~30分)、社会关系(3~15分)、环境(8~40分)、自觉生存质量(1~5分)、自觉健康状况(1~5分)等内容,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训练依从性比较

研究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肢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下肢功能与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后LEFS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升高,PSM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研究组LEFS评分高于对照组,PS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2.5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干预后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明显,且研究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3 讨论

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一般长达3个月以上,多数患者常因畏惧疼痛而选择卧床休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减弱、肌肉萎缩,从而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术后下肢功能恢复[7]。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及完善,各种新型护理模式层出不穷,其较传统护理更加具有可行性、人性化和科学性。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根据患者自身需求确定行为干预方案,找出影响病情康复的阻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使患者从主观意识上转变自身行为,提高自我行为管理能力,积极配合功能康复训练,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8~10]。

本研究中,研究组康复训练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下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LEFS评分、WHOQOL-BREF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SM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行为转变理论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在前意向期与准备期全面了解患者需求,根据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及心理状态进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提高其手术配合度;行动期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康复指导,纠正不良行为,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积极预防并发症,促进下肢功能恢复;巩固期反复强调各项干预措施,督促患者积极落实并坚持康复锻炼,进一步确保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行为转变理论护理能有效提高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康复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进程,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海燕,吴小满,巫水连.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康复护理方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4,30(14):30-33.

[2]刘兰花,李慧,刘欢欢,等.行为转变理论管理模式结合改良俯卧位护理对脊柱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康复的影响[J].

河南医学研究,2024,33 (9): 1703-1707.

[3]李宁,吕阳,刘芳,等.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24,30(4):11-13.

[4]沙伊,王锴.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抗阻训练在老年下肢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7):

100-103.

[5]杨建芳.个性化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的影响[J].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45 (4):305-306.

[6]宋世娟.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及血糖水平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

2023,41(8):123-125.

[7]侯静波.个体化综合护理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1):119-120.

[8]汪叶琴,夏蕊,李利霞,等.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 [J]. 中国当代医药,

2023,30(10):189-192.

[9]郭旭.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3):171-173.

[10]徐鑫.行为转变理论护理模式干预在改善下肢骨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20,33(13):

182-183,18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