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含冰冷疗预防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观察

作者: 仇迪沙

摘要:目的 探讨口含冰冷疗预防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医院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实验组增加口含冰护理干预。评估两组患者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疼痛评分及焦虑、抑郁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1、4、24、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含冰冷疗可显著降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减轻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负性情绪。

关键词:口腔黏膜炎;口含冰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焦虑;抑郁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多种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和某些非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然而移植前预处理阶段进行化疗和/或放疗会对患者口腔黏膜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口腔黏膜炎的发生,不仅会引发严重的口腔溃疡和剧烈疼痛,还会影响治疗进程和预后[1~3]。因此,预防和管理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为临床护理重点。冷疗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护理方法,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来减少血管通透性,抑制有毒代谢产物和化疗药物在黏膜组织中的渗透,减少对细胞的损伤[4~5]。本研究旨在探讨口含冰冷疗预防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4年1月于医院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纳入标准:诊断明确,需接受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移植前基础口腔检查无明显感染或严重牙周疾病,且患者无近期口腔手术史;沟通能力正常,能配合口含冰块干预,并自愿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移植前患有重度牙周炎、口腔溃疡等急性口腔疾病;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或语言交流障碍;合并严重感染或其他急性并发症,如全身性败血症、呼吸衰竭等。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

指导患者正确漱口和刷牙,定期清洁口腔,预防感染,维持口腔环境健康。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提高患者口腔卫生的依从性,确保其能够按照医嘱和护理建议进行日常口腔护理,为移植治疗提供基础保障。

1.2.2 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口含冰块护理

根据患者口腔大小和舒适度,选择合适尺寸的冰块,确保冰块能够在患者口腔内自由转动,减少频繁更换,保持每块冰块含化时间在4 min左右。采用生理盐水和5%葡萄糖溶液按比例混合作为制冰原料,将葡萄糖生理盐水作为辅助制冰液,确保冰块渗透压和患者生理条件相适应。为保证冰块卫生和安全,所有制冰袋在密闭输液器内灌装后经过CO60射线消毒处理,并置于冷冻室内冷藏24 h后使用。为减少冰块直接接触黏膜造成的不适或损伤,口含冰块前患者需先咀嚼卵磷脂,使其均匀覆盖于口腔黏膜表面,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正式干预前,护理人员需评估每位患者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进行详细的健康宣教,明确告知其口含冰块的目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密切观察患者情绪状态及依从性。干预前,冰块需于常温下放置约1 min,避免温度过低导致患者不适。指导患者口含冰块时不要主动吸吮或咬碎冰块,耐心等待冰块在口腔内自然融化,融化后的液体应及时吐出,并更换新冰块。护理期间,护士需全程观察患者使用情况及口腔黏膜状态,根据患者反馈调整冰块更换频率和护理策略。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6]标准将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分为0~Ⅳ级。0级表示口腔黏膜状态良好,无任何损伤迹象;Ⅰ级指黏膜表面出现1~2处溃疡,且每处直径均<1.0 cm;Ⅱ级表现为单个直径超过

1.0 cm的溃疡,同时伴随多发的小型溃疡;Ⅲ级为存在至少2个>1.0 cm的溃疡,且小溃疡数量显著增多;Ⅳ级最为严重,指黏膜上出现2个以上超过

1.0 cm的溃疡,或多个溃疡融合成大面积糜烂性病灶。(2)比较两组疼痛程度:采用数字疼痛分级法量表(NRS)[7]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1、4、24、48 h患者疼痛程度,评分范围为0~10分,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烈疼痛。(3)比较两组焦虑、抑郁情况:抑郁情况采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8]评估,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9]评估,评分越高代表焦虑、抑郁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疼痛程度比较

两组干预前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干预后1、4、24、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3 两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 讨论

造血干细胞移植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分为自体移植和异基因移植,患者移植前常需接受高剂量化疗或放疗作为预处理,以消除病灶并抑制自身免疫系统,为移植干细胞提供空间。同时,预处理会对患者正常组织造成不可逆损伤,尤其是口腔黏膜,引发黏膜炎。发病时,患者可出现口腔疼痛、溃疡、红肿、吞咽困难等症状。如果未能及时预防和干预,黏膜屏障破坏会显著增加感染风险,引发菌血症、败血症等全身性并发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治疗进程和移植成功率。

口含冰冷疗为非药物干预措施,广泛应用于预防和缓解化疗或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损伤。其原理在于通过降低口腔局部温度促使血管短暂收缩,减少化疗药物或放射线对黏膜组织的渗透和损伤,从而降低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此外,冷疗还能够有效减少上皮细胞代谢活性,减缓炎症介质释放及黏膜受损区域血流量,进而减轻局部炎性反应[10]。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在冰块冷疗融化过程中,黏膜表面的保护膜能够减少机械性摩擦与刺激,使黏膜更易修复,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黏膜炎发生风险。实验组干预后1、4、24、48 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冷疗能够降低口腔神经末梢敏感性,从而缓解患者因溃疡和炎症引起的疼痛感。同时,冰块融化产生的凉爽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不适,使其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更好地应对疼痛。护理人员在患者使用冰块过程中进行操作指导和反馈管理,确保了干预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镇痛效果。干预后实验组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详细的健康宣教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持续给予患者情感支持,从诸多方面减轻心理负担,从而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口含冰冷疗可显著降低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口腔黏膜炎发生率,减轻口腔黏膜炎严重程度,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负性情绪。

参考文献

[1]袁丽,陈美华.降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重度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的循证实践[J].中国现代医生,2024,62(12):53-56.

[2]武珂,关丽娜,张杰勇,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溃疡和血流感染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23,31

(3):866-870.

[3]谭敏,杨育卉,程龙灿,等.热带地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刊,2023,58(9):1024-1026.

[4]杨红梅,姚宁.系统性护理模式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口腔黏膜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3):2473-2477.

[5]朱丹,李杨柳,曹立云,等.口腔冷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3,29(11):1445-1452.

[6]周婷,李菲,张玉蓉,等.口含康复新液冰块在预防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口腔黏膜炎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3,21(19):2665-2667.

[7]王娜,李晴,张婷芳,等.钬激光对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皮损恢复、疼痛和瘢痕分级的治疗效果[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4,52(7):846-849.

[8]王萍,高朝,陈茹,等.疏肝解郁胶囊联合阿戈美拉汀对抑郁症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孤啡肽、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4,42(5):73-76.

[9]张杰.基于白眉蛇毒血凝酶的救治在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及对卒中量表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的影响[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3,30(9):61-64.

[10]温文姬,彭少容,李海容,等.冰冻康复新液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口腔黏膜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5(9):1873-1874,187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