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术中压力性损伤
作者: 葛涓术中压力性损伤又称为手术压疮或手术部位压力性损伤,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结束后几小时至术后6 d内发生的皮肤损伤。这种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所致,会引发组织破损和坏死,表现为皮肤的红斑、水泡、溃疡,甚至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文带大家了解什么是术中压力性损伤。
术中压力性损伤的诱因
手术体位
手术中患者会被安置特定的体位,如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等,虽然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但也可能导致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例如,仰卧位时枕骨粗隆、肩胛骨、肘部、骶尾部、足跟等部位容易受压;侧卧位时耳廓、面颊、肘部外侧、肩峰、肋骨、髋骨、股骨粗隆、膝关节内外侧及内外踝等部位容易受压。
手术时间
研究表明,人类皮肤的承受压力时间超过2 h且压力大于69.87 mmHg时即可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手术时间过长,不仅增加局部组织受压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血液循环减慢,进一步加剧压力性损伤。
麻醉因素
麻醉药物会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感觉运动功能受限,导致机体自主调节作用丧失。这使得受压部位血管扩张,血压降低,组织灌注不足,血液循环缓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严重,从而形成压力性损伤。
医疗器械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各种医疗器械辅助操作,如导尿管、气管插管、尿管、手术体位架、监测导线、指脉氧夹等。这些器械虽然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但也可能对局部皮肤造成压迫,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发压力性损伤。
患者自身条件
高龄、营养不良或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这是因为他们的皮肤弹性降低,血液循环减慢,增加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的耐受性相对较低。
术中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
术前评估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皮肤评估,特别是骨隆突及易受压部位。识别高危人群,如高龄、营养不良、有慢性疾病的患者。
体位管理
手术室中的体位管理要求更加严格、精准,且与手术需求紧密相连。手术体位不仅要便于医生操作,确保患者安全、舒适,还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皮肤防护
皮肤防护工具,如防压贴、透明敷料等,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室,以保护患者的皮肤免受长时间压迫。具体来说,皮肤防护工具有如下作用:分散身体重量对皮肤的直接压迫,减少局部组织受压;手术过程中,患者的皮肤可能与手术床、体位架等硬物产生摩擦,皮肤防护工具能形成一层保护屏障,减少皮肤与硬物之间的直接接触,降低摩擦带来的损伤;透明敷料及其他皮肤防护工具还能隔离皮肤与手术环境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保持皮肤清洁,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皮肤干燥
手术过程中需保持患者受压部位皮肤干燥。通常将室温控制在21 ℃~25 ℃,湿度调至30%~60%。此外,使用盖被、护肩棉垫、输液加温、冲洗液加温、升温毯等综合保温措施维持患者核心体温。
加强营养支持
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静脉补充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