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视网膜病变
作者: 闫梅 李霞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糖尿病常见且极具危害性的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视觉健康。了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糖尿病患者保护视力、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视网膜微血管的持续损害。在高血糖环境下,多元醇通路被异常激活,细胞内山梨醇大量堆积,致使细胞渗透压改变,细胞出现水肿和功能障碍。同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增强,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成,AGEs与视网膜血管壁的胶原蛋白等成分交联,使血管壁增厚、变硬,弹性降低,管腔狭窄,血流灌注减少。
氧化应激反应在病变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高血糖引发的氧化应激会激活蛋白激酶C,进而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细胞因子的表达。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周细胞丢失,血-视网膜屏障被破坏。视网膜开始出现微血管瘤形成、出血、渗出、水肿以及新生血管增生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视力下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病程
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一般而言,糖尿病发病后的5~10年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逐渐上升;10~15年后,大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随着病程的延长,视网膜长期处于高血糖的不良环境中,微血管受损的程度不断加重,病变风险也随之显著增加。
高血糖
长期高血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发展紧密相连。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的重要指标。HbA1c每升高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会增加30%~40%。此外,血糖波动过大也会加重视网膜病变的风险。高血糖会持续损害视网膜血管,而血糖的快速波动会导致血管反复收缩和舒张,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病变的发展。
高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另一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导致视网膜动脉痉挛、硬化,增加视网膜血管的压力,使视网膜微血管病变雪上加霜。同时,高血压还会影响肾脏的血液灌注,引发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收缩压每升高10 mmHg,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14%;舒张压每升高
5 mmHg,风险增加12%。
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高血脂可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影响视网膜的血液供应。此外,高血脂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视网膜血管病变。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
其他因素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相对更容易出现视网膜病变。吸烟会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增加2~3倍,因为吸烟可导致血管收缩、痉挛,减少视网膜的血液供应,并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女性糖尿病患者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血糖波动较大,视网膜病变可能会加速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眼睛干涩、瘙痒或伴有轻微疼痛,以及眼前出现飞蚊症(黑点或漂浮物在视野中移动)。此外,患者可能会经历视物模糊,特别是在血糖水平快速变化后,视力可能暂时下降。随着病情的发展,部分患者可能会注意到视力逐渐下降,视野中出现缺损,尤其是夜间视力可能明显减退,眼睛也更容易感到疲劳或不适。这些症状通常是由于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造成的损害所致,包括血管硬化、出血、水肿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方法
严格控制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并遵循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确保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规律的运动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高血糖对视网膜血管的损害,减少出血、渗出等病变表现,从而延缓视网膜病变进程。
积极管理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可加速视网膜动脉硬化,增加病变风险。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压,必要时使用降压药物,日常保持低盐饮食,适量运动,减轻体重。
调节血脂水平
高血脂可导致视网膜动脉硬化加速,增加病变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关注血脂水平,日常保持低脂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定期眼部检查
专业的眼科检查可及时发现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迹象,如微血管瘤、出血点、硬性渗出等。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改善全身健康状况,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1)改善微循环:常用的有羟苯磺酸钙,该药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视网膜血液供应,保护视网膜血管和神经细胞。
(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有黄斑水肿或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抗VEGF药物,如雷珠单抗、康柏西普等可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活性,减少新生血管形成,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这类药物通常需要通过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但要多次注射,且价格相对较高。
激光治疗
全视网膜光凝、黄斑区光凝或眼底荧光造影引导下的激光治疗能封闭异常血管,减少视网膜出血和水肿,防止新生血管形成,从而稳定病情,保护视力。激光治疗通常要多次进行,且需根据病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出现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玻璃体切割术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切除病变的玻璃体,清除出血和渗出物,恢复视网膜的正常位置和功能。此外,对于黄斑区病变严重的患者,可采用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剥除术或眼内注射抗VEGF药物等方法减轻水肿和炎性反应,改善视力。
结束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复杂,危险因素众多,早期症状隐匿。糖尿病患者应深刻认识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性,通过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保护视力,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