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忽视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

作者: 温泉宝

心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各类疾病之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数达170万以上,占所有死亡原因的31%;我国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超过总死亡人数的40%,位居所有死亡原因之首。在心血管疾病的初期阶段,身体会释放出一些早期信号,如果能及时察觉,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胸痛

胸痛是心血管疾病最为典型的症状。疼痛位置通常集中于胸部中央或左侧区域,疼痛性质呈现多样化,可表现为压榨性、闷痛、刺痛或紧缩感等,常常会延伸至肩部、手臂(尤其是左臂内侧)、颈部、下巴,甚至背部等部位。引发心血管病患者胸痛的原因有很多,如在进行体力劳动时,身体对心脏泵血功能的需求陡然增加;情绪激动时,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会影响心脏的负荷;饱餐之后,大量血液流向胃肠道参与消化过程,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寒冷刺激时,外周血管收缩,心脏需克服更大阻力泵血。在这些情况下,冠状动脉若存在狭窄或痉挛,无法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血液,从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导致胸痛发作或加重。当患者停止活动进行休息,减少心脏负荷,或者服用硝酸甘油扩张冠状动脉后,心肌供血得到改善,胸痛症状便会有所缓解。

呼吸困难

心血管病患者会明显感觉到呼吸时变得费力,仿佛气不够用,尤其在进行爬楼梯、快走这类轻微活动时,会出现明显的气短现象。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后,其泵血能力下降,无法满足身体在活动时对氧气增加的需求,导致肺部血液循环不畅,气体交换功能受阻。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严重时即便处于安静状态下,患者也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要采取端坐呼吸的特殊姿势才能勉强缓解。

心悸

心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觉到心跳速度过快,远超正常的心率范围;或者心跳过慢,低于正常的心率水平;也可能是心跳节奏不规则,毫无规律可循。部分患者会突然毫无征兆地感到心慌意乱,觉得心脏即将跳出嗓子眼一般。心悸通常是由于心脏的电生理系统发生紊乱,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疲劳乏力

许多血管疾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常被莫名的疲劳和乏力感所困扰,即使已经得到充足休息。心脏作为人体的 “动力泵”,负责将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当心脏功能出现问题,供血能力下降时,身体各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支持,就如同机器缺乏足够的燃料一样,身体机能必然会随之下降,从而引发全身性的疲劳和乏力感。

头晕昏厥

当心脏泵血功能减弱时,心脏向脑部输送的血液量会相应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尤其是在突然站立或体位发生较大变化时,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以确保脑部的血液供应稳定。然而,由于心血管功能受损,血压调节无法及时跟上体位变化的节奏,脑部会出现短暂性缺血现象。此时,患者会眼前发黑,感觉头晕目眩,严重时会失去意识而昏厥。

水肿

水肿也是心血管疾病早期可能出现的一个重要警示信号,尤其以脚踝和小腿部位较为明显。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时,会出现明显的凹陷,且凹陷恢复的速度极为缓慢。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后,血液循环不畅,静脉血回流受到阻碍。血液在静脉系统中淤积,导致静脉压力升高,液体会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中,逐渐积聚形成水肿。这种水肿现象往往从身体的低垂部位开始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会逐渐蔓延至全身。

耳鸣

内耳中存在着大量微细血管,对血液供应的变化极为敏感。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内耳的微细血管中平稳地流动,为听觉器官提供充足的养分。当心血管系统出现问题时,情况会发生改变。例如,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时,心脏为了维持正常的泵血功能,会产生一系列的代偿机制,可能引起全身血液循环的变化,进而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如果内耳微细血管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内耳功能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耳鸣,可能是持续性的嗡嗡声,也可能是间歇性的尖锐声响。

消化不良

虽然心脏与胃肠道在解剖学上不直接连接,但在血液循环方面联系紧密。当心脏功能减退时,血液循环会显著受影响,包括胃肠道血液循环。此时,血液在胃肠道淤积形成淤血,导致消化器官缺氧及营养不足,影响正常消化功能,患者会有食欲缺乏的表现,同时伴有腹胀。此外,恶心与呕吐亦是胃肠道对不良血液循环状态的反应。

出汗异常

人体出汗通常由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在体温上升或开展体力活动时,自主神经系统会驱动汗腺分泌汗液,以维持体温稳定。当心血管功能发生异常,自主神经的调节机制可能被扰乱,在此情形下,即便未进行体力活动且环境温度适宜,患者也可能大量出汗,多集中于额头、手心等部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很多患者以突发晕厥、乏力或心绞痛等症状就诊,而这往往与心律失常相关。如房颤可使心脏失去泵血功能,增加卒中风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是心房颤动最危险的阶段,通常无明显症状,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成严重的致命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结束语

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症状多种多样,但缺乏特异性,容易被患者忽视。如果同时出现多种症状,或者症状持续不缓解、逐渐加重,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全面的心血管系统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日常生活中,应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的心态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有家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更应加强自我监测与定期体检,守护心血管健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