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中西医治疗

作者: 李兵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胸痛、胸闷、心绞痛、呼吸困难等为主要症状。本文将介绍中西医对冠心病的不同认知和治疗方式,让大家对该病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冠心病的成因

在西医看来,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体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出现异常,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冠状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肌的耗氧量增加,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加速冠状血管粥样硬化;另一方面是代谢功能的失常,导致体重上升,血脂含量升高,血糖调节失衡,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在中医看来,冠心病属于“胸痹”的范围,主要与寒邪内侵、肾气亏虚、情志失调、饮食失调等有关,使得心血瘀堵、气滞在胸、痰浊闭阻,阻碍心血运行,导致心脉痹阻。

虽然西医和中医对冠心病的解释不一样,但病理基础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堵塞,导致心脏供血不足,从而引发冠心病。

西医治疗手段

西医对于冠心病的治疗,通常是采取药物联合手术介入的方法,以改善心肌供血情况,缓解心绞痛、胸痛等症状。

控制血脂类药物

常见的降脂药物包括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这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减少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药物,如胆汁酸螯合剂和贝特类药物,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使用这些药物后,患者通常需要定期复查血脂水平,以确保治疗效果。除了药物治疗,保持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

除控制血脂的药物外,西医还会使用抗血小板凝聚的药物治疗冠心病。血小板在冠心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血管中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栓,同时还有一些凝血酶参与作用,加速了血栓的形成。抗血小板凝聚类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性物质,阻碍血小板凝聚,防止其形成血栓。常见的药物有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氯吡格雷等,通过对血小板活化的不同环节进行作用,阻止血小板的异常凝聚。特别是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凝聚一线用药。前列腺素是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的关键要素之一。而阿司匹林能够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手术介入治疗

手术介入治疗是西医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比较常用的是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这个手术就是对血管进行穿刺,将导管先输送至冠状动脉开口处,而后通过特殊的传送设备将心脏支架传送到需要置入的地方,安放好支架后再将导管撤出,从而完成介入手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越来越成熟,已经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手段

如果说西医治疗注重发病部位的话,那么中医治疗更加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

当前,中药治疗冠心病多以调理心神、补虚泻实为主,并根据患者具体的表现症状进行灵活治疗。

(1)养阴益气法:适用于气血两虚、心气不足的患者,通常选用红参、熟地黄、白术、枸杞子、山药等中药补中益气、活血化瘀,帮助调节阴阳平衡,改善心脏功能。

(2)活血化瘀法:主要适用于痰浊内阻、心血瘀滞的患者,可以用桃仁、红花、陈皮、半夏、厚朴等中药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从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3)滋阴补肾法:主要适用于心肾不交、肾虚血瘀的患者,可以选用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山茱萸、女贞子等中药养心安神、滋阴补肾。

(4)疏肝解郁法:主要适用于气血两虚、肝郁气滞的患者,通常常用茯苓、白芍、柴胡、郁金、香附、川芎等中药养血柔肝、疏肝解郁。

值得一提的是,丸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剂型,经过多种中药配方制作而成,方便患者服用。针对冠心病,市面上有一些专方研制的中成药,例如“丹参滴丸”“心脑通”等。这些药物一般含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的成分,能够帮助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脂,从而减轻心绞痛、胸闷等不适症状。例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心脏血液供应,缓解心绞痛。通常情况下,丸剂的服用方法较为简单。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时间服用,坚持一段时间,可以取得良好疗效。此外,丸剂的副作用相对较小,适合长期服用,帮助患者逐步改善整体健康。

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传统技术,通过刺激身体特定穴位来调整气血和内脏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于冠心病患者,常用的穴位包括心俞、膻中和内关等,可以缓解心理压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在进行针灸时,专业的针灸师会使用细小的针具精准插入这些穴位,以激活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每次针灸的疗程一般持续20~40 min,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的频率通常建议为每周1~2次。许多患者在经过针灸治疗后,都会感到明显的症状缓解和放松,心脏的负担也会减轻。针灸的效果通常在多次治疗后显现,因此建议患者保持耐心,定期进行治疗,以达到理想疗效。

耳穴压豆法

耳穴压豆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耳穴疗法,适合在家庭中进行。根据中医理论,耳穴是全身脏腑经络在耳朵上的特定反射区。当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耳廓上的相关穴位会出现反应,通过刺激这些反射区可以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现代研究显示,耳穴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孤束核通路影响心血管中枢,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同时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对于冠心病患者,这种双向调节既能缓解心肌缺血引发的心绞痛,又可调节因疾病产生的焦虑、失眠等情志障碍,形成身心同治的协同效应。耳豆的持续物理刺激还能激活局部神经电活动,通过耳-心反射弧实现非药物干预的心功能改善。耳穴压豆法主要通过在耳部贴上小豆,利用豆子对耳穴的持续刺激,帮助调理身体。对于冠心病患者,常选用的耳穴有心俞、肺俞、小肠、交感,可调节睡眠和心理状态。进行耳穴压豆的方法非常简单。首先,选择合适的耳豆,然后将其贴在耳朵的特定穴位上,轻轻按压,使其与穴位保持接触。通常建议每天进行1~2次,每次10~15 min。耳穴压豆法不仅安全无痛,而且可以方便实施进行。很多患者表示,通过耳穴压豆法,能够有效缓解心悸和焦虑情绪,改善身心健康。

治疗注意事项

中西医治疗冠心病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注意事项基本相同。

重视健康饮食

要减少脂肪,特别是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在食物制作过程中,建议选择更为健康的植物油,比如橄榄油、花生油,避免使用猪油。胆固醇过高会增加血栓形成风险,所以要对动物内脏等胆固醇含量比较高的食物进行严格控制。少吃高盐的食物,比如腌制、熏制的食物。

在日常饮食中可以多吃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全麦类的食物,能够有效控制血脂和血糖的水平,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每天还要摄入足够的水果和蔬菜,如胡萝卜、苹果、菠菜等。这些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将人体内的血糖和血脂的水平维持在一个正常范围。

遵医嘱服药

冠心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服药一定要严格遵从医嘱,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否则可能加重病况。部分患者服用药物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要及时向医生反馈。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更改用药方案。

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能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肌的供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心病。但运动前不宜吃太饱,因为餐后肠胃对血液的需求也比较大,此时运动可能会引发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情况。选择吸湿排汗性、透气性比较好的运动服,避免因运动时体温过高导致心跳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尤其要记住运动要量力而行,若运动期间感到不适,立即停止,并通过深呼吸的方式逐渐平复过快的心率,必要时拨打120急救电话。

术后护理

冠心病介入手术后的护理也是需要注意的环节。患者要加强对手术切口处的护理,保持清洁,避免切口接触水,防止感染。在术后一周内,不建议用淋浴洗澡,对身体清洁时可以用湿毛巾擦拭。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换药,观察手术切口的情况。如果出现了渗血、红肿、疼痛等情况,应第一时间联系医生。千万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以免伤口裂开。如果需要运动,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开展。

保证良好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能够让身体各个器官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心情舒畅,有利于改善病情。

定期检查

很多冠心病患者因为服用药物后感觉良好,于是就忽视了定期检查。其实,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介入治疗,都要注意定期进行血常规、心电图等检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治疗情况,科学调整用药方案。

结束语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身心都更加疲惫,这使得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中西医对冠心病的治疗各有特色。西医见效快、针对性强,但容易产生药物不良反应,术后的护理也比较复杂。中医治疗的优势是能改善整体状况,不良反应小,但见效比较缓慢。如果能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优势互补,能更好地帮助冠心病患者稳定病情,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