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老年患者麻醉手术安全
作者: 郭辉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然而,老年患者的手术风险要显著高于年轻群体,尤其是术中麻醉风险更高。因此,如何确保老年患者麻醉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患者麻醉手术的注意事项
注意麻醉对老年患者身体的影响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老化,在接受麻醉时,其风险相较于其他群体更高。伴随着年龄增加,老年患者身体各系统储备功能会逐渐下降,心脏、肾肝、肝脏等器官功能的衰退会进一步影响后续麻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容易增加麻醉药物在体内积蓄的可能。老年患者肝脏功能整体下降,使得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减慢,容易增加麻醉药物造成不良反应的风险。此外,老年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相对脆弱,在麻醉过程中更容易伴随心律失常、低血压等并发症。
选择适宜的麻醉药物
在进行麻醉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具体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和基础病情以及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针对老年患者,一般采用短效且容易代谢的麻醉药物,能降低麻醉药物在其体内积累而诱发不良反应的风险。在麻醉类型上,究竟选择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需要结合老年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手术进行个体化评估。比如全身麻醉对患者的呼吸和循环功能造成较大负担,除必要情况下,一般不建议老年患者使用。
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对于脑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要避免使用抗胆碱类药物和苯二氮䓬类药物。针对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一般选择不需要经过肝肾代谢的肌松类药物。老年患者一般推荐使用短效镇静镇痛类药物维持麻醉,例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
调整麻醉剂量
麻醉剂量的调整是保障老年患者麻醉安全的一大关键因素。老年患者身体代谢能力较差,麻醉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清除速度减缓,这就要求医生麻醉时,在剂量调控上要适度,以免对老年患者造成过度抑制。针对老年患者的麻醉,一般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给药原则,结合患者的身体反应,逐步增加麻醉药物剂量。考虑到老年患者的个体差异性较大,麻醉过程中要注意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灵活调整麻醉剂量。
如何确保老年患者麻醉过程的安全性
做好术前评估
全面准确的术前评估,能够为保障老年患者的麻醉安全提供强有力支持。一般来说,老年患者普遍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基础病症会增加患者接受手术和麻醉的风险。在术前,医生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详细了解其基本病史、用药情况,以及身体各器官基本功能状况,做好心脏功能、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有效的护理检查,能够准确评估老年患者是否耐受麻醉、是否能够承受麻醉药物和手术风险。如果老年患者的并发症较多或者病情相对复杂,还需要医生组建专门的医疗团队来制定更加详细的麻醉计划。具体来说,针对老年患者的术前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评估患者的ASA分级;(2)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3)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和衰弱程度;(4)评估患者接受的外科手术类型创伤程度以及手术风险;(5)评估患者的心功能和心脏功能;(6)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及呼吸系统;(7)评估患者的肝肾肾脏功能及疾病;(8)评估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及疾病;(9)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10)评估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及疾病。
做好手术过程中的监测与麻醉管理
由于老年患者体质状况较弱,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生理状态的剧烈变动,麻醉医师要做好适时追踪,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等进行密切观察,尤其要注意观测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以便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给药速度。如果患者在手术中突然出现血压过低的情况,麻醉医师可以适当减少麻醉药物或配合相应的升压药物进行干预。此外,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体温监测,一般建议配合使用保温毯、暖风机、液体加温仪等设备,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6 ℃以上。
做好术后苏醒和并发症预防工作
老年患者在接受麻醉后,对麻醉药物的代谢、排泄相对缓慢,也更容易出现苏醒、延迟等情况,并带来了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尤其是会增加术后呼吸抑制和低氧血症的风险。这要求医护人员在术后密切监测老年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及时发现可能的问题,并进行应对处理。术后,还要注意预防可能的肺部感染和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当老年患者苏醒后,护理人员会给予适当的止痛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会指导患者进行早期的康复活动,如深呼吸、翻身、肢体活动等。
在饮食方面,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在术后麻醉清醒后,若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可先少量饮水。通常在术后第1天,根据手术类型与医嘱决定进食种类。对于一般腹部手术,初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如米汤、藕粉等,既能补充水分,又不会给肠胃造成太大负担。随着身体恢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像粥、面条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羹、鱼肉、豆腐,能为身体修复提供必需营养,可适时添加。
此外,保证充足睡眠对老年患者术后恢复意义重大。病房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一般温度在22~24℃,湿度维持在 40%~60%),有助于患者入睡。家属可协助患者调整合适的体位。
密切观察手术伤口状况也十分关键,家属要留意伤口是否有渗血、渗液,若发现伤口敷料被浸湿,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更换,注意要保持伤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家属在这个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鼓励。
针对一些接受全身麻醉的高龄患者,在围术期监测中除了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外,还要重点监测患者吸入氧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力、超氧量等。对于一些实施了较大手术的老年患者,建议实行脑电波监测及肌酸检测,针对各器官变化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检测。
结束语
总之,医护人员不能仅凭年龄去判断老年患者的机体代偿功能,预估可能的麻醉手术风险,而是要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面检测和密切评估,保证麻醉手术平稳有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