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检查:让消化道早期肿瘤无处遁形
作者: 王雯菁 肖鹏浩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方式发生改变,消化道疾病日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消化道肿瘤,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一发现就是晚期,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目前,内镜检查是临床发现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重要手段。
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隐匿性
症状不明显
很多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并没有典型的症状。这是因为肿瘤在早期阶段还很小,对身体机能的影响有限。例如,早期胃癌可能仅仅表现为轻微的消化不良,容易被患者误认为是普通的胃部不适。还有早期结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的腹痛、便血等症状,使得患者很难意识到已经患病。
高发人群
(1)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是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机能逐渐衰退,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能力下降,基因突变的概率增加,这都为肿瘤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家族遗传史: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风险较高。一些遗传性疾病,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会导致患者的肠道内出现大量息肉,有很高的癌变风险。
(3)慢性消化道疾病人群:慢性消化道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胃黏膜长期处于受损状态,容易发生细胞的异常增生,进而发展为胃癌;慢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同样增加了结肠癌的发病风险。
(4)高发地区人群:某些地区由于受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影响,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例如,一些地区居民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品,这些食物中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会增加患癌风险。
消化道早期肿瘤类型
早期食管癌
早期食管癌通常表现为食管黏膜的轻度改变,可能出现充血、糜烂。这些病变在外观上可能不太明显,但在内镜检查时可以被发现。还可能有黏膜的微小隆起或凹陷,形成如扁平状的病变,这往往是癌前病变向癌发展的早期阶段。食管的中下段是早期食管癌相对高发的部位,这与食物通过食管时的摩擦、长期胃酸和消化液的刺激以及食管本身的生理结构有关。
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可分为隆起型、浅表型和凹陷型。隆起型表现为胃黏膜表面的局部隆起;浅表型是病变较为平坦,与周围黏膜的高度差异较小;凹陷型是胃黏膜出现凹陷性病变,类似溃疡,但有其独特的病理特征。早期胃癌在组织学上可能表现为管状腺癌等类型,癌细胞主要局限于胃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尚未侵犯肌层。胃窦部是早期胃癌的常见发病部位,这与其生理功能和环境有关,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常常首先影响胃窦部,导致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进而增加癌变风险。
早期结肠癌
早期结肠癌在形态上可能表现为息肉样病变。这些息肉有的呈广基型,即息肉的底部较宽;有的呈带蒂型,有类似“蒂”的结构连接息肉与肠壁。从组织学角度,早期结肠癌可能有腺癌等类型,癌细胞在肠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开始增殖。直肠和乙状结肠是早期结肠癌的高发区域,这可能与粪便在这一部位停留时间较长,其中的有害物质对肠黏膜的刺激作用较强有关。
内镜检查类型及其应用
内镜检查类型
(1)普通内镜:这是消化道检查的基础手段,可以从口腔进入自上而下,或者从肛门进入自下而上地对整个消化道进行观察。通过内镜,医生可以准确判断出病变所在的位置,并对病变的良、恶性进行初步判定,还能观察病变的形状和范围,从而提高早期癌的确诊率。
(2)放大内镜:能够更清晰地观察消化道黏膜的细微结构,帮助医生发现一些普通内镜难以察觉的微小病变,对于早期肿瘤的发现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观察胃黏膜时,放大内镜可以清晰地看到胃小凹的形态变化,而这些变化往往与早期胃癌相关。
(3)色素内镜:是通过黏膜染色来帮助识别病变。例如,在食管检查中,利用碘染色可以使食管的正常黏膜呈现出棕褐色,而病变区域则会出现不着色或淡染的情况,从而更容易判断病变的良、恶性,以及病变的范围。
(4)超声内镜: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优势,不仅可以观察消化道黏膜表面的情况,还能通过超声探头了解病变的深度和有无淋巴结的转移,这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例如,在判断早期胃癌是否有肌层侵犯时,超声内镜可以提供准确的信息。
内镜检查具体应用
(1)内镜下切除手术:根据病变大小、形态、部位、性质及侵犯深度的不同,内镜下可以采用多种切除方法。如黏膜切除术、分片黏膜切除术、黏膜下剥离术等,可以把肿瘤彻底切除掉。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如果没有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在内镜下直接切除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式,相比传统的开腹手术具有诸多优势。
(2)联合治疗:内镜还可以联合应用氩离子凝固治疗或激光、微波、热探头等来破坏病变组织,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伤。
内镜检查在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个性化治疗
内镜下治疗可以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不同患者的肿瘤大小、位置、形态等各不相同,内镜可以根据这些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如对于较小的病变,可以采用简单的黏膜切除术;对于较大的病变,则可以选择黏膜下剥离术等。
创伤小
内镜治疗后,消化道内只会留下很小的创口,术后疼痛较轻,恢复时间也大大缩短。例如,内镜下切除早期胃癌,患者可能在术后几天就能出院,而开腹手术则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和恢复周期。
可多次治疗
对于一些病情较为复杂或肿瘤在多个部位发生的患者,内镜下治疗可以多次进行。每次治疗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变部位进行处理,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对患者身体造成过大的负担。
有效控制并发症
内镜治疗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进行,而且由于创口小,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也小,从而降低了治疗过程中感染的风险,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非常有利。进行内镜治疗时,如果出现一些轻微的并发症,如少量出血、穿孔等,医生可以在内镜下及时进行处理。例如,对于内镜下切除病变后出现的出血情况,可以通过内镜下注射止血药物或电凝止血等方法迅速解决,避免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预后佳
由于内镜治疗的创伤小,患者的身体负担轻,所以术后恢复速度很快,可以较快地恢复正常的饮食和生活,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小。此外,内镜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较小。患者在面对较小的创伤和较短的恢复周期时,更容易保持积极的心态,从而促进机体康复,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延长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