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患者的应用分析
作者: 王春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病(KOA)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60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接受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膝关节疼痛缓解程度、活动受限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膝关节肿胀消失时间、膝关节僵硬消失时间、活动受限消失时间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KOA患者效果显著,可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膝关节骨性关节病;中药穴位贴敷;温和灸;临床疗效;膝关节疼痛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KOA)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或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关节性疾病,为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1]。近年来,随着中医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药穴位贴敷及温和灸在KOA的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是将中药制成贴剂,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的渗透和穴位的刺激作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及消肿止痛的目的[2]。而温和灸则是通过燃烧艾卷从而产生温热刺激穴位,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温通经络、祛湿散寒的功效[3]。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KOA患者的应用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6月~2024年6月医院收治的60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8.21±5.2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57±1.23)年。研究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9.73±5.47)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3.71±1.52)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贵州省黔西南州中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同意实施。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4],满足以下条件。近1个月内膝关节疼痛反复出现;X线片(处于站立位或负重位时)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或出现囊性变,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活动时可听到骨擦音。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临床诊断标准;年龄、性别不限;未接受过相关中医治疗;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关节疾病;伴有严重的心、肝及肾脏疾病;对中药贴敷或艾灸过敏;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精神或认知障碍。脱落标准:自行退出试验;未能按时治疗;在试验期间发生其他重大疾病需要中断治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注射用氯诺昔康肌肉注射,8 mg/次,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将丹参、桂枝、荆芥、醋莪术各15 g,醋三棱、透骨草各10 g,防风15 g,制成贴剂,贴敷于膈俞、血海、梁丘、膝阳关、足三里、阳陵泉及阴陵泉穴,8 h/次,1次/d;将点燃的艾条对准血海、梁丘、阴陵泉穴进行温和灸,保持适当距离,使患者感到温热舒适,20 min/次,1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
(1)症状改善情况:观察膝关节疼痛缓解程度、活动受限改善情况。膝关节疼痛缓解程度基本消失,不影响日常活动,为显著缓解;疼痛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活动时仍有轻微疼痛感,为部分缓解;疼痛无改善或加重,为无缓解。活动受限改善程度:膝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为明显改善;活动度较治疗前增加30°以上,但仍未达到正常范围,为有所改善;活动度无变化,为无改善。(2)症状完全消失时间。(3)生活质量: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估,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维度,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研究组膝关节疼痛缓解程度、活动受限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恢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膝关节肿胀消失时间、膝关节僵硬消失时间、活动受限消失时间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KO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退行性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通常与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及滑膜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关节软骨损伤及退变致使骨关节面不平整,增加关节运动时的摩擦阻力,引发疼痛和活动受限。同时,滑膜炎症可促进炎症介质释放,加重关节内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关节肿胀和疼痛[5]。
中药穴位贴敷通过药物透皮吸收与穴位刺激双重作用机制,协同发挥药效。其中,丹参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关节局部血瘀;荆芥、桂枝可温通经脉、通经活络,增强气血运行,减轻疼痛;醋莪术、醋三棱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利于关节的滋养和疏通;透骨草可祛风除湿、通络止痛、通经活络,有助于缓解因风邪湿邪导致的关节疼痛;防风可祛风解表、除湿止痛,能抵御外邪入侵,缓解关节的不适[6]。阳陵泉为筋会穴,处于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具备舒筋活络、祛风除湿之功效;阴陵泉在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健脾利湿、通利三焦之功效;膈俞处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常与其他穴位配合,用于调理气血;血海位于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效;梁丘在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髌底上2寸,具有理气和胃、通经活络之功效;膝阳关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对膝关节健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是保健要穴,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之功效[7]。温和灸的温热刺激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液供应,促进新陈代谢;同时,艾灸的热能还能够温通经络,驱散寒邪,缓解肌肉痉挛,有助于改善关节活动功能[8]。穴位贴敷药物成分可持续作用于关节局部,这些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能够直接针对病变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同时,温和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可扩张穴位处毛细血管,提升血管内皮通透性,从而增强药物透皮吸收率,使药物更好地深入组织,发挥药效。中药穴位贴敷和温和灸都作用于穴位和经络,穴位是人体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经络如气血运行的通道,两者协同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激发穴位功能,疏通经络中的气血运行,从而调节气血运行、滋养关节和周围组织、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上改善机体内在平衡,促进关节功能恢复[9]。
在抑制炎性反应方面,中药穴位贴敷的药物具有抗炎成分,加上温和灸的温热刺激,能够改善局部微环境,更有效地抑制炎症介质产生和释放,从而减轻关节内的炎性反应。在缓解疼痛方面,其途径具有多样化,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疼痛感受器,减轻疼痛信号传递;温热刺激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排出,减少其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温热刺激还能舒缓肌肉痉挛,缓解肌肉紧张度,从而减轻疼痛。在改善关节功能方面,炎症减轻、血液循环改善以及肌肉痉挛缓解,可使关节周围组织得到更好的营养供应和放松,从而降低关节活动时的阻力,使关节活动更加灵活自如[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膝关节疼痛缓解程度、活动受限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膝关节肿胀消失时间、膝关节僵硬消失时间、活动受限消失时间及症状完全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温和灸治疗KOA患者效果显著,可促进其关节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于立友,卢桂强,李振起,等.展筋活血方穴位贴敷联合百笑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J].河北中医,
2021,43(3):5.
[2]钟胜华.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及对炎症水平、免疫功能的影响[J].内科,
2023,18(6):561-566.
[3]王君.温针灸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应用进展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8):2.
[4]陈兆军.适时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提高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指南(2020年版)》解读[J].中医正骨,2022,34(3):3.
[5]麦璧连,黄志毅,陈全荣.平衡针配合易罐疗法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医药,
2023,36(6):1301-1304.
[6]孙晓东.易层贴敷联合通痹方内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10):36-37.
[7]徐曼琪,袁爱红.温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3,52(6):29-31.
[8]廖良华.温针灸结合羌防袪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35(6):75-77.
[9]黄和涛,杨伟毅,潘建科,等.刘军教授中西医结合阶梯辨治膝骨关节炎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3,32(21):95-99.
[10]熊珍,李艳梅,万红棉,等.隔木蝴蝶灸治疗寒湿痹阻型膝关节骨关节炎49例[J].中国针灸,2022,42(11):2.